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教与旅游──道教旅游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产生与旅游的关系,“游”在道教中独具的宗教精神象征意义及旅游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分析,指出道教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道教旅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3.
时值羊年早春二月,得泽洪君惠赠其新作《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此科仪新著洋洋31万言,系台湾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本,斋醮科仪为老夫兴趣所在,得此道学书籍自然仔细阅读。泽洪君在1999年出版之《道教斋醮符咒仪式》基础上,又经不断探索,于科仪内涵更有诸多发明。此书主论斋醮科仪思想历史,以见道教神仙信仰之精义,实为百年道教学著述中之上乘。泽洪君多年勤奋执着地精敏研究,终于撰成科仪课题的佳作,伏案读之欣敬咸服。此巨著探讨领域学人少及,可资借鉴颇希。资料见于《道藏》、《藏外道书》巨函,而采择史籍文集笔记小说尤多,以今人释…  相似文献   

4.
巩志 《福建宗教》2001,(6):21-22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赞日:“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道教,是属于神仙信仰的宗教。何谓神仙?在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神仙都是人做的,好人死后成神仙,坏人死后下地狱”,这是道教对神仙与善恶、观念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十分朴素、十分自  相似文献   

6.
神仙学说是道教神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则直接体现出其神仙学说的种种理念。本文从道教神仙的威武长相、奇妙服饰、百般兵器、神通本领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道教神仙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武将色彩,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道教神仙形象之所以具有武将色彩的原因,希望有助于道教神仙学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勇 《中国道教》2005,(2):30-32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对成仙充满自信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为扩大宗教影响,于是,“他力本愿”,度人成仙的神仙思想开始流行起来。①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相似文献   

8.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于是,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一、古代典籍中有关麻姑的记述在道教神仙之中,麻姑女仙的出现较早,最早记载麻姑事迹,把麻姑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者,为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葛洪《神仙传》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下降胥门蔡经家,教其尸解,复遣人召麻姑相问:“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  相似文献   

10.
在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神仙具有不同的面貌,修炼成仙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相传唐时司马承祯所撰《天隐子》提供了神仙修炼的简易法门,在道教神仙学说及修炼方式中,颇具特色,可谓“易简而修炼之理得”。一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赤城居士,卒谥贞一先生。出家于嵩山,师事潘师正,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等。《天隐子》一书虽署名为司马承祯,但从宋朝时就有人怀疑此文非司马承祯所撰。但从序文看,此篇为唐时著作,且其义理为司马承祯所认同则是不争之事实。本文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