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经由丝路敦煌的中印佛教往来、中印贝叶经及作为图像学范本的贝叶经插图的流通与《八塔变》图像样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北宋初年包含密教义理的佛教在宋辽西夏的兴起,佛教经典如《八大灵塔名号经》的传译、往来中印之间汉梵僧人的求取或馈赠贝叶经的热潮,将插图丰富的新式贝叶经佛典《般若波罗蜜多经》引入中土,创造了莫高窟等地的八塔变图像,成为宋初的新经变。本文拟从讨论敦煌莫高窟76窟东壁《八塔变》壁画入手,探讨《八塔变》所据经典及其图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原型,从而管窥宋初中印文化交流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宋初理学先驱者孙复、石介二人站在儒家"仁义之道"立场排斥佛教的思想进行考察和评述。  相似文献   

3.
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旗帜性人物,于其时代开演"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之理论,进而力推中国佛教近世改革,这与其对《仁王经》的理解于义理上或有一贯性。此外,太虚大师对佛法护国思想的理解亦非仅仅停留理论层面,更于战火年代奋身践行。大师所言所行,实为近世佛教之模范。  相似文献   

4.
永明延寿是唐末五代宋初吴越高僧、禅宗法眼三祖.其融通宗教、和会禅净的佛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界定为佛教心学.作为其佛教心学理论基础的戒律思想,由于以摄心为戒为主要内容,同样具足了心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王祥伟 《法音》2010,(3):33-38
<正>晚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并且还设有管理佛教事务的僧务机构——都司,同时在都司下面又设有不同的负责具体佛教事宜的下属机构,其中福田司为都司下管理转经等福田事务的机构,在福田司还设有由福田法律、福田都判官、福田判官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0,(2):98-103
<正>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逾千年的灿烂历史,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的绘画,自然受之影响。中国的佛教绘画按题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绘画中题材为佛教故事;第二类为画中题材为佛教人物。  相似文献   

7.
读《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北辰关于中国佛教传记,有别传、类专和总传之分。其中以总传最有影响,因为它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教代表人物各种错综复杂活动情况,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保存着丰富的资料。在历史上,有梁代慧皎的《梁高僧传》、唐代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饮食、衣物等日用资具,僧物与私人物之划分,说明早期佛教僧团经济之来源与实际分配之制度运作。指出早期佛教僧团管理的经济制度,是以利和同均之团体分配原则,辅以个人诫慎行持与戒法威德之助成,经济制度之完备,构筑了衣食无虞,互敬互利,和合无诤之僧团,令僧众能专心修行,趋向解脱大道。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4)
中国西藏地方的佛教,自七世纪经松赞干布王的大力提倡,到公元841年又经历了朗达玛王灭法的劫难,此后近一世纪西藏都没有出家僧伽,到宋初,卢梅往西康学佛回藏重集僧伽弘扬佛教,西藏佛教再一次兴起并一直发展至今,史学家一般将此前的西藏佛教称为前弘期佛教,将此后的佛教称为后弘期佛教。西藏佛教的前弘时期主要流布于上层阶级之间,后弘时期的佛教开始广播民间,吸取前弘期佛教的教训使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