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冬景 《学海》2004,(1):181-183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以说 ,礼是上古时期华夏文明的独特设计 ,而华夏文明的伦理基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礼记·礼运》中说 :“夫礼 ,先王以承天之道 ,以治人之情。”① 所以 ,礼取于天道 ,基于人性 ,是顺乎人情的。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将礼分作“礼制”和“礼俗”两个  相似文献   

2.
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起源最早的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之"礼" 是典章之礼、道德之礼、教化之礼、民俗之礼,因而具有独特的内蕴.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思想的交锋,中国现代出现了旧"礼"已去,新"礼"未构,功能模糊的状况.在当代中国,对"礼"之伦理功能进行解读,使礼仪成为德性修养的支点,道德教育的载体,社会关系的秩序,民族形象的标杆,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船山礼学超越了规范伦理学的视界,实现了从规范伦理学向美德伦理学向度的超越,单一规范伦理视角建构礼学具有局限性,船山主张在规范之礼的基础上建构美德之礼,超越规范向度达到美德向度。船山礼学超越了规范伦理向度,建构了美德伦理向度的礼学,实现了规范之礼和美德之礼的贯通,贯通途径是"礼用",礼用实现美德、赢得美誉、塑造美德人格。船山礼学美德视界的建立使其伦理思想具有启蒙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王堃 《孔子研究》2023,(6):118-129+160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用“诗性伦理”作为概括,这体现在他的纲领性表达“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中。伦理主体兴起于仁爱的诗性言说,依据正当、适宜之道,建构并持守作为伦理规范的“礼”,并在“乐合同”中完成伦理精神的诗性回归。诗性伦理是从生活情感的本真言说中建立伦理规范的普遍性与历史性,“礼”的建构在诗与乐之间,并在与诗、乐合一的回环中复归仁爱情感。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将"诚"理解为"真诚无欺"、"诚实无妄".它包含着"仁、义、礼、智、信"这样几种伦理要求.但是,这种五常要求(仁义礼智信)在古代中国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规范而被社会所要求的,它本身还具有沟通天、人,贯通天道、人道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诚"这一伦理概念的本体论化过程自先秦始,而至宋代完成,并由此确立了历史上道德主义的无上权威.  相似文献   

6.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于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先秦礼俗、礼制、礼学和礼教等主要内容。先秦礼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它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确立协调天(神)人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等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以此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具体而言,包括以敬神为核心的宗教伦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伦理、以孝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尚德尚齿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和"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重视和谐,有着丰富的“和”资源。它的“和”有三层含义:作为道德品质的“和”、作为道德本体的“中和”、作为世界本体的“太和”。儒家“和”的世界图景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太和”景象。儒家实现“和”的手段主要是“礼”,其具体要求是“明分”、“安分”、“尽伦尽责”、“中节”等。儒家的“和”伦理的这些资源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与孔孟不同,面对战国末期伦理秩序的深度危机,荀子重新阐释了"礼",并以礼为核心系统重构了儒家的伦理与教化理想。荀子高扬儒家之礼教乃缘起于他对"人"的重新认识,从"人生不能无群"和情欲的恶之趋向来强调礼教的必要与紧迫。荀子的"群"是个体经由礼之普遍化而向之归复的伦理共同体,"和"与"一"是"群"的旨向与价值特征。但荀子认为"群居和一"的价值合理性不源于天道,而源于人道的觉醒。荀子视"礼"为人道之极,从"道"的高度揭释"礼"的本质,从而使礼之教化与人伦秩序落成获得内在的价值皈依。最后,荀子以礼定分以别异,以乐治心以合同,礼乐之统使教与化、规范与德性、秩序与和谐相互融通而落实于人心。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制度伦理的规范实现,主要包括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路径。国家立礼的路径是国家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以德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的路径是以天下大道树立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使人以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准则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的路径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个人行为与制度相结合,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是以礼的美善为目标,提升本心之礼的理想和超越境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礼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1.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传承周礼并加以改良和创新,对"礼"作出了新的解释,将人性作为礼制的合法性基础,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礼制伦理。"援仁入礼"、"为政以德"、和"隆礼重法"是先秦礼制伦理的三方面特征。先秦儒家礼制伦理中蕴含的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亲民政治伦理和法律的内在道德性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的礼欲观,不同于后世儒家对欲望的扼制,而是对欲望引导与正视,可分为"礼起源于维护欲望""礼引导欲望""礼节制欲望"三种情况;史官通过礼欲书写,塑造理想的人格典范,即能够正视并礼化欲望、将欲望转化为改善国计民生的人生诉求、儒家道德伦理的践行者,同时还凸显了春秋时期史官对家族和谐与"家天下"社会结构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4.
张钦 《道德与文明》2012,(4):126-129
先秦儒家主张角色伦理,以名定责是其角色伦理模式,以礼正名是保障角色伦理实现的途径,仁人是儒家的角色人格理想.当角色面临两难的伦理冲突时,要以“仁”为取舍的最终依据.这种权责统一的角色伦理模式奠基于人伦亲情之上,具有相互责善的色彩,对当今社会角色伦理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春秋后期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对晏婴的礼治思想进行初步考察。澄清了晏婴世系来源不明和家世低微的问题,提出晏婴礼治思想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将礼看成与天地秩序同时生成的事物;二是把礼的社会功能同治国之本联系起来;三是对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论述充满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6.
一、考“同”: 政治伦理一体观。孔子以仁、礼为伦理观的主要内容,赋政治于伦理之中,形成仁礼结合。亚氏以至善、幸福为伦理观的中心,主张“政治学术本  相似文献   

17.
经过系列改造,巫术行为在形式上更为礼仪化、程式化、正规化,价值取向强调宗法情感和道德伦理等,功能上突出政治教化,而根本性改造是对巫术因素重新以礼的精神诠释,移入周礼的价值观念。这一改造,使巫术性的宗教仪式服务于政治和伦理意义,成为整体礼乐文化架构的一部分,巫术色彩逐渐退色,而礼的人文精神凸显,更趋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蒙 《宗教学研究》2016,(2):268-273
北宋中期修建了景灵宫,并且将国忌行香礼移入其中,表现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复兴。士大夫忠君报国、皇权至上观念的不断膨胀,对北宋景灵宫国忌祭祀礼仪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发现国忌行香礼仪的沿革与演进集中体现了宋人皇权至上的理念与虔诚的佛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从文武群僚行香、僧道站班行香、僧侣作法事这三个方面看,《政和五礼新仪》所载的景灵宫国忌行香礼是儒家伦理观念与佛教信仰之间相互融合与汇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