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两个实验五种作业,探讨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在表征动量中,(1)无论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的错误率在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的条件下大;(2)诱导图形内隐运动的一致性时间顺序消失之后,表征动量不存在;(3)在100ms的时间范围内,识记图形、测试图形之间的保持时距与记忆位置偏移呈线性相关;(4)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客体的概念和背景知识对表征动量无影响,研究结果肯定了表征动量中内隐时间表征的存在并具有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3×2×2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具体和抽象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形材料探讨了减速、匀速和加速三种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结果表明:在不同动态条件下,测试图形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向前)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均大于不一致(向后)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在测试图形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向前)条件下,减速条件、匀速条件和加速条件的平均错误率递增,并且图形材料的性质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内隐时间的存在,且能够反映物理时间的变化,并具有认知不可渗透性,进一步证明了动量范式作为研究内隐时间及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估计被遮挡的运动物体何时到达某一特定位置称为碰撞时间估计。本研究利用遮挡范式,通过控制时间结构、物理速度及运动过程是否可见设计两个(2物理速度×3时间结构)实验来探究三者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结果:当时间结构一致时,不论物理速度快慢及是否存在视觉速度线索,被试的绩效都没有显著差异;当时间结构不一致时,不论物理速度快慢,存在视觉速度条件下被试的绝对偏差小于无视觉速度条件。结论:时间结构一致时,被试主要使用时间线索进行碰撞时间估计;时间结构不一致时,被试通过整合时间结构和视觉速度线索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孙彦等人(2012)所研究的”MP3购买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图形版本:图形版本1/图形版本2)×2(品牌类型:品牌A/品牌B)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了时间压力对品牌决策中图形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被试的品牌决策偏好受到了图形版本的影响,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2)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框架效应对品牌决策偏好的影响被弱化了,说明图形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词图匹配材料为学习材料,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情况”为社会性线索,通过分析行为表现和眼动指标,探讨了社会性线索对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次信心判断时,外显信心判断显著高估,内隐信心判断较为准确。第二次信心判断时,在线索一致条件下,外显信心判断等级显著高于内隐信心判断。(2)在提供社会性线索阶段和第二次再认阶段,与线索一致条件相比,线索不一致条件下被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短,而未提示项的注视时间更长,且个体改变选择的次数显著增多。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元认知监测存在分离,内隐监测的准确性更高,外显监测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更大;而内隐和外显的元认知控制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趋同。  相似文献   

6.
宋宜琪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2):216-226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空间隐喻和形状变化对物体内隐时间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1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词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形状变化物体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存在着对应关系, 断裂式变化(形状变化大)的物体比渐进式变化(形状变化小)的物体激发了更加明显的时间变化感, 但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并未明显地影响对词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实验2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物体图片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物体形状变化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亦存在着对应关系, 而且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影响对物体图片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被试对渐进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显著快于对断裂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 错误率亦低。整个研究表明, 在物体形状变化内隐时间概念的表征中, 既存在着抽象的符号表征, 又存在着具体的形状知觉表征。研究结果支持概念双加工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7.
林颖  周颖 《心理科学》2006,29(4):882-886
该研究从年龄效应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结果表明:(1)内隐序列学习存在具体联结和抽象层级编码双重表征机制,且在该研究中以抽象编码为主;(2)老、青、幼三组被试的内隐序列学习无显著差异,间接支持了具体联结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结论。该研究的推论是:(1)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是一个遵循“最优级编码”的动态过程;(2)该过程不涉及注意机制和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8.
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卫 《心理学报》2000,32(4):374-380
内隐学习是当今认知和学习领域继内隐记忆之后又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该研究利用序列反应时研究程式,通过两个实验,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序列反应时任务程式中,随着反应一刺激间隔的延长,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学习量逐渐减少;(2)异形同模式迁移组和异形异模式迁移组被试间内隐学习量无显著差异,被试未能内隐地习得抽象的序列模式。说明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的基础是水平联结,在该实验条件下没有发现垂直联结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两个实验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词汇判断法,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采用2(具体性:具体、抽象)×2(词频:高频、低频)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低频词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二应用眼动技术,以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名词具体性效应.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句子中目标词的具体性.结果表明:在句子语境条件下,低频词也存在具体性效应,而且这种效应表现在低频词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汉语背景下不同反应方式(手动,眼动)、不同方位(水平,垂直)上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TEARC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四个实验均采用两类时间词语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采用2(时间:过去、将来)×2(反应手/眼跳方向:左、右/上、下)的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将过去和身体左边(上)联系在一起,把将来和右边(下)联系在一起,人们存在自左向右和自上而下的STEARC效应,这种效应不存在手动和眼动的分离,人们对时间的表征不仅是一条时间线,更是一个心理时间地图。  相似文献   

11.
幼儿对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交叉使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效果及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期幼儿确实存在内隐学习,幼儿对抽象材料的内隐记忆效果优于外显记忆效果;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种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词汇识别任务,考察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无关言语效应。实验1采用真假词判断任务,考察有意义言语、无意义言语、白噪音和安静的背景声音对不同具体性的词汇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仅有意义言语干扰了词汇识别,且主要体现在对低具体性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显著增加。实验2采用了语义范畴判断任务,同样发现有意义言语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其他声音条件。结果表明,中文词汇加工过程中存在无关言语效应,且当任务强调语义加工时,干扰主要源于无关言语的语义成分,支持了语义干扰假说。  相似文献   

13.
An attempt was made to identify the stereotypes that young Indian people hold of adults of their community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life periods. Twelve groups of 30 subjects aged 18 to 19 years were the subjects. A 2×2×3 (sex of subjects × sex of target figures to be rated × age of target figures, young, middle-aged, elderly)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Each group rated one target figure on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ACL) devised by Gough and Heilbrun (1965). 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 (a)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djectives attributed to the target figures as a function of increasing age, (b) a greater number of traits to describe male than female target figures, (c) a similar trend for the stereotypes of the different figures, and (d) an increase in the unfavourable evaluation of the adjectives comprising the stereotypes related to the age of the target figure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姚昭 《心理科学》2016,39(1):69-76
概念如何被表征是认知科学的热点问题,其中抽象概念如何表征是当前具身认知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与前期概念隐喻理论(强调意象图式)和知觉符号理论(强调情境内省信息)的观点不同,语义表征具身理论强调情绪经验信息在抽象概念表征和加工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具体概念的表征主要来自感觉运动信息,而抽象概念的表征主要来自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高情绪经验信息能够促进词汇的加工,且这一促进作用受词汇情绪效价的调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影响情绪经验信息发挥作用的因素,比如语言信息的丰富性、情绪唤醒或个体的情绪状态等。  相似文献   

15.
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通道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感觉通道对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 盲人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同阅读方向一致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时更快, 表明盲人用于隐喻时间的空间信息是知觉性的。实验2比较了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和明眼人遮眼组被试的时间空间隐喻, 发现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明眼人遮眼组被试只在刺激在右侧时呈现才出现动作水平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综合分析表明, 盲人和明眼人可视组被试的反应更为接近, 表明盲人的时间空间隐喻未受听觉信息的影响。盲人通过运动通道获得的空间认知代偿了视觉通道信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锋  黄希庭  郭秀艳 《心理学报》2008,40(7):766-773
在时序判断任务中,重复启动导致被试把启动的靶刺激知觉为先出现的。知觉加工增强观和决策反应偏向观都试图解释其机制,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图形材料,通过三个实验系统考察了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启动和指导语都具有显著效应。这说明,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涉及知觉加工和决策水平两个方面。实验还首次发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发生了重复启动效应的反转。最后,研究提出了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用以综合解释目前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振宏  姚昭 《心理学报》2012,44(2):154-165
词汇的具体性和情绪性是影响词汇加工的不同因素, 高具体性和情绪性都能够促进词汇的加工。本研究同时操纵词汇的具体性和情绪性, 使用词汇判定任务和愉悦度判断任务, 探讨了情绪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及其具体性效应是否受词汇情绪信息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受内隐或外显情绪条件的影响, 具体的情绪词比抽象的情绪词反应时间更短、正确率更高, 诱发了更大的N400和减小的LPC, 但LPC的具体性效应只表现在内隐情绪任务中。词汇的具体性和情绪性的相互影响发生在内隐情绪任务中的语义加工阶段, 正性、负性的具体词和抽象词的加工在N400成分上差异不显著, 而中性具体词和抽象词在N400成分上差异显著, 说明词汇的情绪信息为抽象词的加工提供了充分的语境, 因此消除了具体词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
Accuracy of memory for left-right orientation of single figures varying in meaningfulness and complexity was studied in subjects from kindergarten to adulthood. Complexity was an unimportant variable. Orientation of meaningful figures was remembered better than orientation of nonmeaningful figures at all ages. There were no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memory for meaningful figures beyond kindergarten, but pronounce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memory for nonmeaningful figures. It was proposed that a decision to store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is dependent upon a judgment about the meaningfulness of a presented figure, and that young children have more difficulty than adults in finding meaningfulness in unfamiliar forms. The decision to store appears to occur automatically, since there was only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conditions in which subjects were informed or not informed to remember orientation. It was also suggested that part of the often reported difficulty in remembering diagonal orientation may be due to the symmetry of the diagonal forms typically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