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件事发生在北京某食品商店里。一位年轻人走进商店。他走到卖香烟的柜台前,问柜台里面的售货员:“同志,这里有好烟卖吗?”售货员是一位女同志。她看了年轻人一眼,然后回答说:“我们卖的烟都是好烟!我们从来不卖坏烟!”年轻人:“嗨!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问这里有没有好一点的香烟。”售货员:“我们卖的烟都不坏。”于是,两个人之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了。我们不想在此评论谁是谁非。我们仅想  相似文献   

2.
“十一月份,《幼儿文学》报就可以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了。这张报纸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它将刊登许多有趣的故事、童话、诗歌,还有阅读指导和插图,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一至八岁的孩子讲,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读”。(1984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这段话错误地理解了“故事”和“童话”之间的外延关系。“故事”和“童话”虽然是两种文学体裁,但二者并不具有并列关系。因为童话从属于故事,童话本身就是一种故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童话”的释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  相似文献   

3.
高棒 《天风》2013,7(7)
我们虽然生活在"地球村"中,有着便捷的联系方式;我们虽然共融在神爱的大家庭里,有着共同的目标与道路;可我们还是会发现,不论和谁在一起、做什么事,时而,我们心中总有那么一些难言之隐,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和快乐,可总是寻不到那份释然和畅怀,因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了一个"隐晦"的空间,或默想,或祈祷、或散步……我们渴望在那里道出心里话,我们会在那里自言或向神倾诉.  相似文献   

4.
岑是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她落落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我们相互自我介绍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谈开了。“我家住省外,本来我毕业以后应该回原单位,但我现在谈了个男朋友,他年纪比我大4岁,在一家公司工作。我目前很难决定是不是应该留在本市,以后跟他结婚。”“你不能肯定你们之间的感情吗?”“不是。我和男朋友已经交往半年多了,尽管偶尔闹点小矛盾,但双方都很珍惜这份感情。我和他是一见钟情的,因此,今年暑假当我带他去我家见我父母时我父母都持否定态度。”“为什么呢?”“他们认为一见钟情的男人是水性杨花的个性,尤其是生意场上的人,以后更…  相似文献   

5.
被尊为“中国最有个性的生意人”的SOHU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有句口头禅:生意人就是善于“生出主意的人”。当时他还在“公家”的单位里上班,“改革”、“开放”这些新词儿、新观念就深深吸引着他。一天,他帮单位里新分配来的一个女大学生领办公桌,她左挑右选一个多小时。潘石吃说:“差不多就行了,不就一张办公桌嘛!”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1987年11月10日第2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严寒将至防冻疮》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为: “患有某些慢性病如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肢端型或系统性破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体弱或缺乏运动等更容易发生冻疮。”“患有”的宾语是“慢性病”。“如……等”表示举例,从逻辑上来讲,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真”能代替“真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9.
张远来 《天风》2013,(4):8-10
对于“尊严死”的观点,笔者认为需要厘清几个基本的概念,同时尝试从基督信仰的立场做一点阐述: 一、基督信仰对死亡的定义 基督教所谈及人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消失或者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天国如一个远行的人,将自己的仆人叫来,把财产托付给他们:按照他们的才能,一个给了五个“塔冷通”,一个给了两个,一个给了一个;然后动身走了。那领了五个“塔冷通”的,立刻去用来营业,另外赚了五个。同样领了两个的也赚了另外两个。但是那领了一个的,却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藏了。……,至于无用的仆  相似文献   

11.
八七年三月三日,盗窃银行二十七万元巨款的罪犯张勇武被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了死刑。对此,有人认为罪犯在被捉拿归案后,认罪态度好,退回了绝大部分款项,根据‘坦白从宽’的原则,应受到从宽处理,不应被判处死刑。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错误在于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坦白,才能从宽’当成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坦白,就能从宽’。‘只有坦白,才能从宽’。‘坦白’是‘从宽’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罪犯不交待犯罪事实,就一定不会受到法院的从宽处理,但坦白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13.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家们所深为关注的问题。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进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前人的基础上,郭象对此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人以“名教”即“自然”来概括郭象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任了自然,也就遂了名教,尽了名教规定的义务,亦尽了自然之性,并指斥他以此为腐朽的门阀士族制度辩护。对此,作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名教乃自然之迹所谓“名教”,就是将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  相似文献   

14.
所谓私人语言问题,其实也就是语词怎样才具有意义的问题,它与语言的规则是什么这一问题大体相同.当我们谈论某事某物时,我们的语言既不是在意指它,也不是在反映它.不管怎么说,只有在某种约定中,只有存在某种理解意指的方式和理解反映的方式时,意指和反映才能起到指涉的作用.我要指涉什么,为的是有人能理解它.否则的话,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可言.我们的语词要在一定的论述背景中通过它们与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物的联系,通过它们对所说的或所做的事物的影响作出指涉.我们说什么以及我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3):197-202
17-19世纪是英国海外探险与殖民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进程中,英国殖民者诉诸"发现原则"对一些所谓的"无主地"提出了占有甚至主权要求,新西兰南岛便是一例。然而,新西兰南岛是由毛利人首先发现并成为世代栖息之地的,他们无疑是这块土地的最初所有者和天然守护者;即便在后来不邀自来的欧洲探险者中,第一个发现新西兰的也并非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对新西兰的发现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但并非是对"无主地"的发现。建立在"无主地"之上的"发现原则",实则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它体现的是一种强权逻辑。  相似文献   

16.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画这一称谓的产生,是20世纪受到西方绘画的强烈冲击,为了有别于引入中国的西方绘画,有人提出中国画这一新的称谓。中国画作为一种画种的特定称谓,其定义是很模糊且不严谨的,笔者也无意于在本文寻找是否有更好的称谓来代替。但作为约定俗成的称谓,当代中国画的外延被无限扩大,发展的宽度也大为扩展,于是关于中国画的边界问题也变得日趋模糊。笔者认为,关于中国画定义与边界问题争论不休近百年,由于定义的模糊与标准  相似文献   

18.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9.
伟伟从小就特别好动,静不下来,整天到处乱跑,乱翻东西。只有看动画片时他才能安静下来,可一旦动画片结束,他又是“大闹天宫”。父母说:他就像那个孙猴子,一刻也静不下来,整个家被他闹得乌烟瘴气的。朋友说:这孩子如此好动,会不会是患上了小儿多动症?你们还是好好带他到医院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20.
十五年前,我国哲学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很大的波澜,人们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对“合二而一”的批判。结果是,“合二而一”臭名远扬,人人避之。“合二而一”成了“阶级调和”的代名词,同时也就成了一顶压人的大帽子。这样一来,“合二而一”的字样,不仅在报刊杂志上消声匿迹,就是在翻译成中文的马列经典著作中也一律在其原有位置被消灭,而代之以它词了。这种取代,虽然未免不确,甚至与经典作家的原意相违,但为避嫌起见,也只好为之。那个理论棍子在“合二而一”问题上作了不少文章,别有用心地制造混乱。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帮”一伙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淫威下,科学遭到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