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查,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对不同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现在时间副词的理解优于对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最低,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理解能力的年龄发展效应不明显。(2)在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儿童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副词表现出认知差异。(3)学前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香港学前儿童粤语词汇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粤语词汇理解测验(So and Varley,1991),探讨了125名两岁六个月至五岁五个月香港粤语学前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五岁五个月时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已基本接近成人程度,并准确性达到91%;(3)错误分析表现出粤语学前儿童在四岁前有声调、音节和语意的混淆和偏移状况;(4)儿童的音节和语意混淆现象由四岁六个月起急剧减退,而声调的混淆现象则持续到五岁六个月;(5)检验确定了粤语学前儿童声调错误的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电视注意选择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看电视是学前儿童的一项主要活动。在观看电视时儿童所表现出的一些认知特点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他们在对学前儿童的电视注意进行研究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他们用来研究电视注意的方法有:视觉定向法、眼动记录法、理解和再认测验法以及干扰法。所提出的理论主要有:反应性理论和主动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先通过收集和验证羞耻情境故事和情绪词来编制考察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测量材料,然后对3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且在2-3年级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4种羞耻情境中,小学儿童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最高,其次是当众出丑情境和欺骗情境,最低是学习情境。(3)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4种羞耻情境中,只有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性别差异,即男生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王异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2):324-327
失言探测与理解是一种融入了人际互动,需要个体体会交往双方心理感受的高级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采用图片-故事法探讨失言情境(他人对自我、自我对他人和他人对他人 )对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7~8岁儿童基本拥有了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6、7、8岁儿童在所有情境下失言探测和理解能力同步发展,而5岁儿童在他人对自我情境下失言探测与理解的成绩显著好于自我对他人情境下的成绩,提示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调查了当用与为交谈目的而进行的口头讲话不同的书面语来叙述故事时,学前儿童对故事的结构和成分了解的情况.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按照不同调查者分别观察到的典型变量来分析学前儿童所讲的同一组故事,从而概括出一个综合性的观点.被试是33名三、四和五岁的儿童,要求他们复述一个相似的故事“三个小猪”,对被试最后写出的故事的分析是根据(a)是否出现Stein和Glenn故事语法规则中所包括的六个范畴;(b)故事结构的复杂性;(c)规范的故事特征的使用和(d)记叙文的构思.结果显示,年龄不是故事知识的灵敏预测物,言语能力才是更有效的预测物.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学前儿童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结构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旨在考察多范例训练提高4-7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的有效性。根据关系框架理论,自行编制隐喻故事及隐喻问题,使用多范例训练方法,对56名儿童进行训练,并检验。结果发现:4-7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组间对隐喻的理解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各实验阶段差异显著;回答正误受到能否复述、语境熟悉程度、词汇理解程度显著影响,语境熟悉程度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力可能比词汇理解程度更大。结论:语境熟悉程度、词汇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儿童在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联系,而通过多范例训练的方式,帮助儿童辨识其相关性及区别性关系,从而提高对隐喻的理解能力是有效的。并且,可以泛化到未经学习的隐喻推理中。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随机抽取18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1)4~5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呈上升趋势;(2)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3)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不受材料影响,具有一定稳定性;(4)小学高年级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较高,学前儿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0,32(2):177-182
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14.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词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形旁意识等不同层面语素意识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5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结果发现:(1)学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言语技能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在控制了因变量的自回归效应后,同形语素意识对一年半后的口语词汇成绩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词素意识能显著预测一年半后的汉字识别成绩;词素意识和形旁意识是儿童一年半后阅读理解成绩变异的重要解释变量。这表明语素意识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幼儿园大、中、小12个自然班,共317名幼儿为被试,进行为期四周的观点采择合作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结果表明:①合作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对提高学前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水平影响显著,两者结合的训练方式最有效。②合作认知故事的培养训练对不同年龄儿童合作认知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合作游戏训练对中班儿童合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③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训练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114名5-7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效果及任务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表扬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字词掌握效果及坚持性;(2)团体表扬与个体表扬,均能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感受;(3)团队认同调节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的影响,表现为团体表扬更能有效提升高团队认同者的字词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是分析学前儿童认知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条件(实物、照片、语言指示)对儿童计数、操作和比较活动的影响,探讨认知的各直接成分和各间接成分的关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了解3—6岁儿童在三种认知活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 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相似文献   

20.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