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同舫 《哲学研究》2023,(3):5-14+12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大历史观,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在秉持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意识这一思想前提下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叙事。唯物史观赋予中国道路以现代性理念,推动中国道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自主创新,使中国在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构建出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基于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开启了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新起点,推动了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展现了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和俄国之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凸显了一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实践旨归不是同质化的普遍性模式,而是基于特殊性的多样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这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中的文化实践蕴含着三个基本指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保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共时性演进,形成共生性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指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种共时共生关系的动态呈现。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对现代化建设有指导意义的新的观念和理论。这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可以而且应该有新的创造。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代都产生过那个时代的各种思想体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工作也应该着重于新的观念、理论的创造,提出多种思想体系,让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鉴别、选择和运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观念、理论,但都不能简单地搬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丁立群 《哲学动态》2023,(8):5-13+126-127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一元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家多元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的相对主义泥淖,这归根到底是重建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问题。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经验主义囿限,主张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四个层面的普遍规定:技术和经济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的社会、劳动以及社会管理的精细分工和权力职能系统;以完整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作为现代化核心的人的现代化。对现代化普遍本质的构建具有规范性意义,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理想建构。它贯穿着辩证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理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孝文化进行历史的回眸,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以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其进行重塑,建构当代孝文化,必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概念,现代化的国家之"现代"二字与现代性中的"现代"有内涵上和具体指向上的区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当前阶段,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很多问题。指导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应是现代性中的"自由""民主"和"理性",但完成度不高。中国古典哲学,《庄子》作为一种精神原型,可作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时的参考维度,古典文献和思想为现实问题提供了元问题的视角。作为一种精神原型,也可称之为元思想,庄子哲学不论是对于当下中国的哲学思考,还是作为现代性之下将人解脱出荒芜精神世界的途径,都极有价值。这种价值在于改变对事对物的看法,突破思维的局限,打通界限间的壁垒。在转型期的中国,此刻,正是恢复元典文化活力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8.
《原道》2015,(1)
<正>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对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精英阶层,这个精英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当代精英却往往不能够得到社会民众的尊敬。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当代中国精英学习西方的贵族精神,认为当代中国精英得不到社会尊敬,关键是我们这批精英缺乏西方的贵族精神。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精英就是要像西方贵族一样,有文化道德  相似文献   

9.
近来国内学界围绕“复兴国学”再次展开了激烈争论。①综观交锋中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到,这一争论除了涉及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外,还涉及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思想资源和确定发展中国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努力超越文化选择中的误区,以开放心态努力发掘多元复合的文化资源,坚持传承、批判、整合、创新的价值取向,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寻求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一、从关于“国学”的界说谈起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什么内容?国学是一个中性概念还是…  相似文献   

10.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内在关系的"韦伯命题",对世界近现代化发展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异端之辨的分析方法代表了西方学界的主流研究思路。这一思路虽细致精到,但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从而造成了理解认识的偏差。本文试图在找出韦伯这一研究的缺陷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性研究的介入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为我们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坚定与自信。  相似文献   

13.
刘义 《世界宗教文化》2012,(2):23-29,114
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当代透视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究竟有无积极功能?它在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究竟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这是自8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有关传统文化反思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偏激者或以为效力于封建社会的儒学于当今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当彻底清除之,方可言中国的现代化;或以为儒学乃中华民族历史赖以绵延三千年而不曾中断的精神命脉,当今中国的种种社会弊病实乃儒学之不昌明所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非复兴儒学不可。未来中华民族的观念文化,亦必当是儒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相似文献   

17.
“后发展”:优势与难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发展理论的突出特色是以战后非殖民化运动中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造,推动社会变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历史过程”,而是自觉设计和选择的过程,是人们自为地寻求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理论所涉及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落后国家如何跳跃式赶超发达国家,从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一、“后发展”及其优势“后发展”亦称之为“后现代化”,是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原发式现代化国家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文化学家黄文山创建文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文化问题,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寻找出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讨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借中西文化之长、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方案,以复兴中华民族.1949年旅美以后,他在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庸"法则做根据,建立以"中庸型文化"为核心的浑融的"会通文化",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出路的最终方案.黄文山的这一"文化出路"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而问题的实质是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我们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就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文章论述了要实现这一辩证统一绝不只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更重要的乃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培养新生的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树立广阔的文化胸怀和理论视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就是十分重要和非常现实的主体条件,也是走出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各种误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是以追求和谐价值为指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和谐心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而道德建设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