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帛书《要》篇考释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郭沂 《周易研究》2004,(4):36-56
本文依据已经发表的五种帛书<要>篇释文,酌加取舍,试补残字,慎增夺文,破读借字,纠正误读,阐释字义,疏证史实,对全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考辨.在此基础上,将全篇分为九章,每章首列"原文",次为"考证",三作"释义".此外,本文还对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见解,指出被命名为<易之义>和<系辞>的两篇帛书,原题很可能分别为<义>和<天尊>;"尚书"在先秦为普通名词,到了伏生以后才成为专用名词;帛书<要>和今本<系辞>之间很可能并不存在源流关系,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也可能各有所据等等.  相似文献   

2.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第十四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予樂[亓辤也,予何]尤於此乎",第十五行的"校"字当依<论语·泰伯>孔子语读为"绞",第十五行中同的缺文当补为"吾告女(汝)<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姓)之道[也,非]<易>也",第十六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亓事纣乎".  相似文献   

3.
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所载<恒先>篇,是一重要的思想史文献.整理者李零先生作了精当的释文和考释.①我们在李学勤先生的带领下,2004年4月2日在思想文化研究所进行了会读.②笔者后以自己在这次会上的发言稿为基础,并参照李学勤先生和李锐的会读意见,写成<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一文,分别发表于4月16日、22日的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其间,李锐有<<恒先>浅释>③、朱渊清有<"域"的形而学意义>、④李学勤先生有<楚简<恒先>首章释义>⑤等作.而李学勤、李锐之作,则主要是4月2日会读时的意见.再后来,网上有关<恒先>的论文就愈来愈多了.本文在修改时,凡吸取了新见之处,均一一注明,以示不掠人之美.  相似文献   

4.
李锐 《周易研究》2004,(4):57-60
本文讨论帛书<易传>第一篇<二三子问>的时代问题.依据传世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献,并根据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指出<二三子问>中出现的"精白"一词,已见于<鹃冠子·度万>,进而分析在孔子的时代,有可能出现"精白"这样的概念以及出现押韵的占语,对于<二三子问>的年代作出了新的推测.认为此篇时代当较早,并没有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有可能就是孔门弟子录所闻于夫子,整理成篇.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是孔子易说,其中的"子"并非后世之经师,更非黄老派学者,而是孔子,这可以从诸多方面得到论证.这两篇帛书因此成为研究孔子易学、<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前文,本文系对<衷>篇后半部分的解读,作者对这部分文字作了详细的辨析疏理,比照贯通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揭示出帛书<衷>篇丰富的易学内涵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郭店楚简<五行>篇与帛书<五行>篇的<经>文和<说>文相互对勘,对其尚未解决的7个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考释,得出了崭新的结论,对于读通简、帛<五行>篇,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具有基础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2年5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文物》一书,发表了帛书《系辞》的照片及其陈松长先生的释文。针对释文的一些问题,我撰写了《帛书<系辞>释文校补》一文,参加了1992年8月底在长沙举行的“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后来,又读到《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上刊布的黄沛荣先生的大作《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校读》及其所附释文。黄先生的释文较陈先生之作,有许多进步,可谓“后出转精”。但细察照片,觉得仍还存在许多尚待改正  相似文献   

11.
赵天成 《现代哲学》2003,1(2):31-38
本文针对当今“复归”、“走近”马克思的观点,运用当代解释学进行了新破解。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运用当代解释学的积极合理成果,立足于现代思维范式的新视域,对建国以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结果进行了新破解,肯定了三个不同阶段及结果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价值,明确指出破解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解,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以及追求那种所谓“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绝对思维方式。运用独特的新视角,指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结果,只要实现了实践、理解主体、理解对象三者的具体、历史统一,就都具有真理性,就都是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还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索揭示出了该过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学界多以基本欲求与非基本欲求来界定天理、人欲。这种界定 ,与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不符合 ,也与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以及儒家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本文认为 ,理学家们所讲的天理 ,系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 ,而与天理对立的人欲 ,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超过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16.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17.
The problems of so-called "therapy resistant or chronic" depress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own patients of the year 1986, but simply one chronic example could be noticed. Configurations-frequence-analytic research didn't essentially result in significant statements. It is referred to tha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so-called "therapy resistant" depressions described by some authors, could be in connection with limited diagnosis inventories and insufficient to the personality orientated therapy regime.  相似文献   

18.
Art-of-living is a classical notion in philosophy that is currently receiving renewed interest. Art-of-living refers to a kind of self-direction with a view to the good life. This paper surveys 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is subjec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罗斯悖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道义逻辑作为广义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含有"应该"、"允许"、"禁止"等道义模态词的语句的逻辑特性及它们之间的推理关系.研究道义逻辑,无法回避"道义悖论"问题.作为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道义逻辑正是在与各种各样的"悖论"的交锋中发展的."道义‘悖论'是驳斥某些成问题的道义演算的有力武器,也是驳斥普通的道义语句所做的某种天真解释和分析的有力武器."[1]反过来,对"道义悖论"的分析也有助于认识、了解和促进道义逻辑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