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槛儿     
文学和医学有着天壤之别,文学注重感觉,注重灵性,注重刹那间的鲜活觉悟,而医学则确保精确,注重科学与理性,由此来说,文人和医生在气质上也应该相去甚远。然而,文人的出身,文人的气质,也同样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不少的文人,不仅有过做医生的经历,更主要的是行文之时,他们的精神气质里,依然保留着一颗医生心,医生的职业习惯、思维方式将伴之终生。  相似文献   

2.
书香·茶香     
中国文人,大多爱书好茶,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闲暇的时候,我也读点书写点文章,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爱书好茶,尽管我知道,作为真正的文人,我还远远不够资格。 在一家不温不火的事业单位供职,收入自然有限,除去日常柴米油盐家用开销,手里的余钱也就寥寥无几了,而这些余钱,几乎全都花在书与茶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人的逸态傲态与道教之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人的逸态傲态与道教之啸法杨子江中国的文人学士作为中国历史上连续的长期存在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以自己不倦的努力,给历史面貌以重大影响。在此,且不说他们种种的优秀才华、优良品质以及他们流芳千古的历史功绩,而来看看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一些风度...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人因诵读佛典、与高僧交往、游览佛寺,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仕途上的挫折,加深了一部分唐代文人对佛教的认知与信奉,但不同的文人所信仰的佛教宗派并不相同;另一部分文人认为佛教威胁朝廷的统治,因而强烈反对佛教.在信奉佛教的唐代文人思想中,儒家思想仍然是其主导思想,佛教思想是和儒家、道家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唐代文人对佛教...  相似文献   

5.
清代四川乐山存在着时间较长且跨越代际的文人扶乩现象。康熙末年,时任四川上川南道观察的汪锡龄通过扶乩的方式“跟随张三丰”修习丹道,并初步整理了与张三丰相关的文献。道光初,乐山儒学生员李西月效法汪锡龄,重新组织张三丰和吕洞宾乩坛。李西月以扶乩修习丹道之事,引起了当地众多退休高官和儒生文人的兴趣,他们纷纷加入其中,不仅建设了固定的乩坛活动场所,甚至发展出独特的宗派意识。汪锡龄、李西月等人虽然没有正式入籍道教,但是其修炼法门源自道教,并在宗派建构上有意向道教认祖归宗。研究明清时期的文人扶乩现象,可以为学界认识明清道教发展动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有相轻的陋习。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文人相重、相互砥砺的佳话。 古代的学者不仅重视朋友从正面给自己的帮助,而且重视朋友对自己过失的规功。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一书中,曾把朋友分成四类,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对而言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相似文献   

7.
田青 《佛教文化》2016,(5):110-115
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相似文献   

8.
通观古今,文化与艺术特别是与艺术实践总是息息相关。就园林及景观设计来说,文人的艺术追求、思想观念以及对园林价值、功能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意境表达。明末清初之际,受历史环境和文人艺术审美趋向的影响,明清文人在推动园林景物构成元素上实现了由写实向象征的转变。他们不仅追求现实景观之美,而且更看重园林中的水流、假山、石头、房屋、建筑、植物覆盖等构成元素的象征或符号之美。  相似文献   

9.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园林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并寄托了人的理想、情感,它不但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绘画的融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的性格、观念和审美,具有文人性。拙政园景点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文化繁荣局面由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的丰厚共同造就,在此背景下,宋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趋于完备。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书斋。苏梅教授所著《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宋代文人书斋为重点,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以此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所论之精彩,值得圈点。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0,(5):56-57
<正>在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中国文人以其中国化的视角理解西方神学与哲学,因而在神学的探讨与研究上,通常大都被认为不入流。实际上,这种探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梳理这些思想虽然不是本文的责任,但从古代文人诗歌的角度切入,即或有管豹之得亦是一件乐事。"天学诗"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神学探讨的一朵奇葩,常常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影射了东汉末年文人在社会思想大混乱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诗的基本内容,多咏写夫妇友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染有感伤色彩。格调浑成,意蕴丰厚,语言洗练精爽;善用比兴寄托,发展了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成为中国文人诗进入成熟时期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历尽宦海沉浮,却总能保持旷达、坦荡的心境,积极入世和心灵超脱完美地融合在他的身上.苏轼以其亲身经历为纠缠于历代文人心灵上进与退的矛盾找到一个解决的途径,因此苏轼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尊重.  相似文献   

14.
文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引领了生活时尚,特别是晚明时期,文人思想上追求的适用性、大众化,使得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文人的设计思想超脱凡俗,在家具以及住宅室内设计发展历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接受老庄思想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在形式上于五代北宋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禅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深远的,尤其是文人画。禅宗的“物我同化”思想使文人画艺术家彻底挣脱了绘画承命之作的束缚。禅宗在影响这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的同时,绘画的表达也不自觉的适用了其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禅宗赋予了文人画更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空灵、活泼、洒脱等迷人的神韵。  相似文献   

16.
成果 《美与时代》2022,(8):7-10
色彩是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围绕色彩建立起一套选色与配色的思想体系,目的是建构文人关于色彩的审美标准和范式,表明文人的态度与观念,并且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纠正当时雅俗莫辨的世风。基于明清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文人设计类著作和书画,通过梳理文人建筑设计中运用的色彩种类,探究色彩的搭配方法,解读色彩背后体现的文人审美观与价值观,分析时代、地域、个体因素对文人建筑的影响,以丰富江南文人设计思想体系研究,提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认知,促进当代建筑设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9.
张义蕊 《美与时代》2014,(11):94-94
仇英,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工匠出身,功力精甚,多绘色彩艳丽,形象精确,工细雅秀的青绿山水,但在后期受吴地文人风气的影响,绘画中融入文人情趣,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竹林高士图》恰是仇英由青绿向文人画风转型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和艺术的极盛时期,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辉煌,而且出现了大量举世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种类包括绘画、建筑、陶瓷、染织和园林。宋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转折期,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人园林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