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都曾有学者认为, 从哲学-文化传统的特性上说, 西方是两个世界, 而中国是一个人生(世界)。韦伯曾经把儒教伦理与清教伦理在对待尘世的态度上作过如下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儒教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 那么清教伦理与‘世界’则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之中。”“在中国从未出现过与‘现世’的紧张对峙,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超世的、提出一个伦理要求的上帝作过伦理的预言。”(韦伯, 第257、259页) 钱穆对这种差异作了如下说明:“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 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与‘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 …  相似文献   

2.
理学家,大都是严正的道德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娱乐很有些瞧不起,甚至认为不正当。他们在哲学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 与“理”,乃是一种超越感官的道德本体。这种本体世界的实现,是通过对感官欲望的否定而达到的,即“存天理,灭人欲” 之谓。因此他们对于人的欲望以及与欲望密切相联的情很敏感,对于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常常抱着一种戒备心理,不承认艺术-审美的独立价值,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准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3.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一个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典型。休斯顿·史密斯曾指出,宗教同政治一样,从根本上来说是与权力相连的。例如,在远古的近东,宗教领域与政治领域原来是界限不分的,政治权威是通过“君权神授”而被神圣化。深受《圣经》文化所熏陶的美国人,很可能认为那种制度不过是一种古风,与现代社会毫不相关。然而,日本跨入现代世界所走过的道路,却使那种君权神授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马克斯·韦伯将道教与儒教置于同等地位,并对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韦伯认为,道教某些特征与现代性、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具有亲和力,但其巫术严重阻碍了道教自身蕴含的理性化倾向,因而与现代性社会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韦伯研究世界诸多宗教的目的,并非在于论证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而是通过探究西方现代性的起因,从而找到一种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路径;为此,韦伯提出,应该在一个开放的、而非单一封闭的范围内寻找或建构克服危机的价值体系。韦伯对世界诸多宗教独特性的强调,恰恰可以视为韦伯力图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思路和努力;在众多思想体系中,道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制度合理化进程的思想观照。  相似文献   

6.
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与超越性支撑的习俗伦理,这使得孝道伦理成了基于传统主义的对世界的被动适应,缺乏支配与转化世界的动能.以基督教一神教为背景,韦伯认为,儒家天命不废百神因而不能脱离巫术,不能达成自身的合理化;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爱的秩序”无法超出世内之人的常情,转而将现实世界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以至于丧失改造动能;而基督教则能从超越性的普遍之爱出发,将现世与超世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最大化,从而内含改造现实世界的动能.韦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论述是从现代性的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意识出发,而在西方文明的他者中寻求旁证,因而儒家孝道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商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商业经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商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商业经营的价值徐少锦东亚传统伦理,虽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各有其特色,但其核心内容或价值观则是儒家伦理。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曾断言基督教“新教伦理”之“入世苦行”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儒家伦...  相似文献   

8.
贝拉凸显了《中间考察——宗教拒世阶段与方向》在韦伯著述中的关键地位,将韦伯对拒世之爱及其现代命运的探究上升到了传统的救赎宗教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高度,阐释了"拒世之爱"的宗教底蕴,并为韦伯所勾画的关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的阴郁灰暗图景涂上了斑斓的亮色,而其缺失是对韦伯的拒世之爱未作更全面深入的类型学分梳。但是,这位社会学大家对宗师韦伯的相关文献与思想的解读却是深刻且充满洞见的,是发人深省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若能从这类思想遗产中吸收资源,取精用弘,或许能在全世界产生更多的回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宗教学研究教授罗尼·泰勒在其《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TheReligiousDimensionsofConfucianism)一书中对儒学宗教性的独到见解 ,并对其研究工作的特点加以总结和比较 ,希望对“儒学是否是宗教”的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泰勒坚持认为宗教始终是儒学传统中的中心特点 ,分析了有关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多重向度 ,例如使用经典文本和静坐修行的形式来发掘其宗教上的意义。而在这种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朝向精神的最高境界进行的基础性的超越和转化正是对儒学宗教性的一种揭示。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频繁交往,人们对不同宗教之间的交往也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学理特色的看法,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某某主义”。这些常见的“主义”有:(1)排外主义或宗派主义(Exclusivism),即认为世界宗教中只有一家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谬误的;(2)否定主义(Antipathy),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荒谬的;(3)主观主义或主体主义(Subjectivism),即认为世界上每一种宗教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每一种宗教对其信仰者而言都是其历史和文化的必然选择;(4)多元主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高唱科学、宗教相互融合与相互支持的声称形成了一个巨大合声。这一声称起因于存在着两种领域或是两种权威,而每一个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怀疑论者很勉强地公开批评宗教,但很多怀疑论者还是非常担忧这个所谓的“和睦”关系。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什么东西能够扩展应用到宗教声称上面?或是怀疑论应该运用到宗教声称上面吗?关于术语“怀疑论”(shepticism),我指的并不是古典哲学意义上的那种否认可靠知识可能性的那个“怀疑论”;然而,我使用术语“怀疑论”是指“怀疑地探索”(skeptical inquiry)的意义。这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以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即使不是对抗的 ,那么也是对立的。这样说时我们仿佛又瞥见了火焰中的布鲁诺。无疑科学与宗教有对立的历史 ,可二者关系决不仅仅是对立 (科学家信教事实本身就已明证 ) ,更有联系的一面。人类产生之初宗教孕育了科学。其时自然完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 ,人对自然一无所知 ,然而人之为人 ,他自然欲求解释世界 ,而“在人类意识的黎明时期 ,宗教是人的宇宙观的主要棱镜 ,几乎是人解释世界的唯一手段。”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219页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只有依靠…  相似文献   

13.
周志治 《天风》2011,(8):55-55
我好发幽古之思,经常阅读有关历代神学大师思想的书籍,在思想上与古代圣徒远交,我称这为神学上的"扫盲"。我常关心国际新闻、时局动态,为使我的眼光宽广、关怀也宽广。而我在生活上很平淡,秉持一种理性的、入世的禁欲主义精神。一提起"禁欲主义"一词,通常我们联想到的是古代教会的苦修主义和当今主教的修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家信仰宗教,一大原因是,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生发宗教的“境界”,或者说那“境界”非常投合宗教。科学与宗教之同一,突出表现在“境界”这个层面上。因为“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这样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价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机构(教会)。人类在最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曾有过什么宗教,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世”曾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入世”的内容是由WTO(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和若干多边贸易协定组成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中国“入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所以“入世”之后,也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的经济及其它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WTO是聚集世弄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商业与贸易以及其它经济活动的世界性组织,按理说宗教应该与它几无关系,因为宗教主要是与人生思想问题有关的一种活动,而且在WTO文件里确实没有半点文字和内容与宗教…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对话”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宗教界最流行的口号,其主旨也与整个现代社会中“对话”思潮及发展相吻合。在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不同政治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调适、宗教内外的相互对话,体现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目的在于,既使彼此之间不能达到“求同”和“共识”,也要力求一种最大可能的“共在”和“共存”。因此,“宗教对话”在世界现代文明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状况下是通往文化共融、避免社会冲突、使人类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它既体现出宗教信仰之本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之睿智。 一、宗教对话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基于某种宗教、文化心理而对经济行为进行的道德判断。一种文化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伦理来实现的。韦伯认为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西欧发生是由于基督教经过宗教改革,产生了以“天职”观为核心的新教伦理,孕育了以工具合理性为实质的“资本主义精神”。而中国儒学中存在的则是价值合理性精神,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本文引申发挥韦伯两种合理性的思想,系统分析了以“义利观”为核心的儒家经济伦理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指出其对小农经济的适应性和对商品经济的排斥性。最后,又根据东亚儒学文化圈其它诸国经济起飞的事实,探讨了扬弃儒家伦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宗教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开始。儒学所说的天, 是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是神。天有形而上的超越 层面,但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人是天之所生,又是德性的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 德合一的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 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的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 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