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意志力不强等。针对以上常见学习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克服方法:保持中等水平的学习动机;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注意还有一些生活小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一、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和行为,其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等心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3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1)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各维度与厌学现象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a.核心自我评价对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b.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存在分离现象;c.核心自我评价对厌学情绪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相当, 对厌学行为的直接效应明显大于间接效应;d.学业倦怠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两个问题:1.心理咨询是否是改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如果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厌学心理;2.厌学心理的改善能否有效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本实验用问卷调查法从183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24名。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对这24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随着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其学习效率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厌学的涵义及危害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持一种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特定的学生才有的,而是大多数在校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没有及时对其疏导、矫正,必然会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一、厌学的故事 故事一:不久前,一位初二女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哭泣着说,自己开始厌学了,“因为学习真没意思.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好不容易盼到“十一”假期,还得去上提高班,活着真累.自己已学不下去了,只想找个人尽情哭诉”;  相似文献   

7.
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份是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孩子的主动性完全来自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喜欢表扬而发展起的好胜心。假如不能满足孩子的求趣心和好胜心,他们将毫不留情地拒绝一切学习。有些家长常常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强迫孩子去学习毫无兴趣的东西,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行为,这种消极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厌学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本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对策三方面谈了作的现点。  相似文献   

9.
男人的潜意识中普遍深藏着“儿童心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会对某些玩艺儿如:看录像、玩电子游戏机或打桥牌、搓麻将等着迷。妻子要懂得:只要自己男人的这种“不成熟”的玩耍行为没有出格,没有过分着迷,就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因为这种玩耍行为可以使  相似文献   

10.
职校学生一直Z都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学习困难,厌学甚至弃学的不良状况。故以职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感知的学校气氛对其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具体结论为职校学生在学习投入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职校学生在感知的学校气氛的师生关系维度、学业压力维度以及发展的多样性维度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学校气氛和学习投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感知的学校气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一例具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男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主要采用了会谈、心理测验法、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法等治疗技术,使其消除厌学情绪,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竞争心理结构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雪  赵丽 《心理科学》2003,26(6):1132-1133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竞争 ,即互相争胜。小学生的竞争指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获得某种优势、达到某种目的 ,而采取一定措施相互超越的现象。其心理结构指 :小学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心理维度上 ,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竞争行为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课业负担是明显的例证。长期的学习压力导致了一些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 ,到了中学表现尤其明显。对此有人提出 :在现行体制下 ,依照国情、校情 ,创造小气候 ,引进竞争机制 ,大胆地进行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 ,积极改变目前的厌学、厌教、弃学、弃教和死学、死教的状…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难免存在一些学习困难、厌学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出现了明显差距。在一些生源不太好的初中,学困生所占比例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界不冷不热的温度最令人舒适,不冷不热的食物也最宜人的胃口。但在《启示录》中,神对一些信仰处于不冷不热状态的基督徒发出严重警告:"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启3:15—16)  相似文献   

15.
吴耘 《美与时代》2007,(11):79-81
钢琴作为高师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必修课,技术性很强,并且与其相关的课程非常多.所以,钢琴学习的好坏对整个音乐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一点钢琴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厌学、惧怕这门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提高钢琴弹奏水平,练琴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学生适应性动机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适应性学习模型问卷”调查了北京市三所中学和一所大学431名被试,结果表明:(1)在学生的成就动机系统中存在着两组目标,其一是掌握目标;第二组包括业绩目标、成人赞扬目标和消极同伴赞扬目标。前者与适应性行为(如深度加工策略、对学校的积极情感、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等)有非常显着的相关,后者与非适应性行为(如学业焦虑、回避努力和自我价值保护等)有非常显着的相关;(2)学校的文化环境比学校的类型、性质在学生的目标定向中有更大的影响;若学校强调任务目标,学生则采用掌握目标定向,表现出适应性行为;若环境(学校、家庭)过于强调业绩表现、能力比较,学生的目标定向则会追求赞许,表现出非适应性行为;(3)本研究初步提出了青少年适应性学习模型的构思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68名中学教师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和考试焦虑五种问题情境下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有效性和使用可能性的评定以及性别、教龄因素对教师评定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具有情境性,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在厌学和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自我中心情境中,行为疏导型策略更有效;攻击行为情境中,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在焦虑情境中,言语疏导型策略更有效。在采用可能性的评定中,对学生的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行为疏导型策略。(2)与性别相比,教龄是影响教师评定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有效性的较为敏感的变量。在厌学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自我中心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人数日益增长。教育部虽从1994年起已经开始逐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然而,国内为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准备还不充分。目前自闭症儿童就学的主要方式以进入辅读学校学习为主。基于辅读学校师资匮乏以及专业技术薄弱的现状,学校通常的做法是将自闭症儿童与有其他特殊需要的儿童(如智力落后、唐氏综合症等)编入一个班级,接受形式雷同的教育;加之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和问题行为,不  相似文献   

19.
有一古碑上面刻写着唐太宗李世民与许敬忠的一段对话。李世民曰:"满朝诸卿,惟卿最贤,然亦有言卿之过者、何也?"许答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乐而玩赏,盗贼厌其光辉。天且不  相似文献   

20.
同龄效应指个体对自己年龄段面孔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面孔.实验采用3×3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面孔再认及学习程度判断中的同龄效应,探讨同龄效应的发展规律.结果显示,青年和老年人对同龄面孔的再认显著好于异龄面孔,儿童对同龄与异龄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各组被试对不同年龄的面孔学习程度判断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没有区别.这表明:青年和老年人在面孔再认中出现了同龄效应,儿童没有表现出同龄效应;个体学习程度判断中不存在同龄效应,且这种特点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