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炳生 《学海》2006,(6):190-19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在诸多主体力量中,政府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则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本刊组织了三篇讨论政府与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作用的文章。王欣的文章讨论政府的主导地位,张卫的文章讨论江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张炳生则从大学生荣辱教育入手探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卫 《学海》2006,(6):187-190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在诸多主体力量中,政府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则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本刊组织了三篇讨论政府与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作用的文章。王欣的文章讨论政府的主导地位,张卫的文章讨论江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张炳生则从大学生荣辱教育入手探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欣 《学海》2006,(6):185-187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在诸多主体力量中,政府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则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本刊组织了三篇讨论政府与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作用的文章。王欣的文章讨论政府的主导地位,张卫的文章讨论江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张炳生则从大学生荣辱教育入手探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6,(1):44-51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是一个社会改革问题,涉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的改革。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主要是对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巩固和强化,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社会管控逻辑和思维主导下,基层政府还处在不断的加强单中心行政权威治理和社会管控能力的实践中。这样的实践,与社会发展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具有从现行旧体制走向未来新体制的社会改革意义。因此,推进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就是要明确当前基层治理的社会改革核心议题所在,亦即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建构、改革社会组织体制、建构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5)
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浪潮,与以往各类微创新不同,基层启动大数据治理意味着将在撬动部门核心利益、颠覆传统人才结构、建构系统性联动机制等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南京栖霞区通过在"掌上云社区"中植入"爱小栖"这一政务机器人,已首尝基层大数据治理模式。当基层政府有能力应对和建构大数据治理的全域观、主体性、结构化、精准度和安全感等,那么大数据治理的外部输血功能、自我造血机制和全身活血路径将有机会激活基层政府,使其焕发青春活力,并可全方位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6.
经济伦理与社会和谐--兼论经济伦理学的宗旨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保持利益与美德的和谐发展,经济伦理学的宗旨与使命正是通过确保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相互和谐,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推进利益与美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经济伦理学建构和谐社会,特别是论证与研究当前国内外效率基础上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角色和角色伦理具有社会治理的蕴涵和功能,角色伦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一套与角色身份和地位相契合的伦理行为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权责定位的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循名责实的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秩序。角色伦理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适然性和主体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芸 《学海》2005,(6):132-135
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求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求其为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自身应树立正确理念,培养道德操守,社会舆论与政府也应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6):44-49
本文以云南省L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为基础,以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中的制度内生模糊性困境为切入点,通过逐层分析,建构起一条"情景建构——制度内生——自主治理"的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干预路径,为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公益组织秉持内生式发展理念,在制度起源阶段,通过多种项目工具搭建行动舞台,以村民为主体进行情景建构;同时,将内生式发展理念带入情景,并采用形式各异的制度内生策略,能够为自主治理的形成提供重要的起点,也为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的有序治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和谐。实现和谐社会要从质和量上把握好差异的历史、现实发展,从而使差异张力保持在有利于和谐社会建构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执政观念上的一次重要转变和重新认识。是在血与火的磨砺、风和雨的洗炼中最终追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的指导方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平常我们讲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因而它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22,(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超大、特大城市不断涌现。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城市管理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传统的以科层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组织、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超大、特大城市高度复杂的治理问题,我们亟须构建新的理论,探索更加灵活、敏捷的组织形态,推动城市治理转型。借鉴相关研究,本文建构了一个敏捷治理的框架,该框架包含十大治理要素,将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敏捷方法引入政府治理的场域,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进一步以厦门疫情防控为例,指出敏捷性治理要素是厦门疫情防控成功的关键。敏捷治理不仅仅适用于非常态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在风险社会中,面对日益复杂和动态的政策环境和棘手的政策问题,发展敏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的公正解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绕过的道德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不仅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落实、党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政府行政道德准则的具体执行,而且还折射出政府制度的德性和社会发展的道德目的,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康之教授的<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合作治理的思想主张.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证中,该书的空间分析方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法论转向,对理解公共治理的状况和行政伦理的生态具有重要的启示.从空间的维度对政府演变的理想类型进行解读,可以建构一套清晰而连贯的分析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框架.合作治理的主张是方向性的和原则性的,还需要更多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这也应当成为推动治理变革的思想工具,促进合作治理的普遍实现.  相似文献   

15.
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的获得依靠社会成员在道德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认同感与责任感,而这种感性认同与理性认知均诉诸于道德主体意识的建构和完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道德主体意识也处于动态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之中。现实境遇促使我们从主体意识与道德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思当下道德主体意识的时代局限,重塑其应然状态,这不仅是道德治理有效性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不管从制度伦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助益,甚或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的公度与通约,都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伦理生态之契合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学期待。  相似文献   

17.
颜昌武  刘锦 《学海》2023,(6):117-125
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两条路径,一是空间的治理转向,二是治理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空间转向,为理解国家治理增添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研究进路。从空间与治理双向互构的角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治理的本质和空间治理的意蕴。空间在国家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建构的产物,并因治理建构而具多样性。探讨国家治理的空间逻辑,揭示空间向度之于国家治理的独特意蕴,有助于锻造治理共同体、填补治理缝隙和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2,(1)
本文在梳理并借鉴政策工具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4e"型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有效性评价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政府强制性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有效性偏低。完善多元协作的邻比冲突治理主体结构、形塑邻比冲突政策工具价值导向、厘清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使用的基本原则,采用递阶类型化的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模型,应能有效提升邻比冲突治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人本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政治、伦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对和谐社会的热烈探讨,成为近年来中国学界的一大理论景观.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和谐社会构建途径的探讨无疑是最具现实性与价值性的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非社会形态,和谐社会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和谐.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和特征,我们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不仅需要公民社会的政治建构和制度保障,更需要相应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伦理和公民道德建构.公民社会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当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确保全体国民共享和受惠于这些理念,从而为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公民伦理、公民道德作为公民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蕴涵、文化表征与价值确证,揭示公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指导,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强的基石和后盾.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伦理秩序既是"生成"的,也是"建构"的。强化"伦理秩序"意在拓展和挖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和价值深意。建构或提供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社会伦理秩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发挥蕴含于国家治理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主流价值诉求及其善恶研判标准的伦理秩序功能,以聚合国家治理秩序的复线图景,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共治,以形成伦理秩序的价值共识,将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伦理秩序的方法论原则和践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