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生活中——论阿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不管它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用什么样的叙事视角,它所描述的都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经验,写作和现实之间自然维持着一种张力。阿成的小说,把文学和现实的张力调整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化二元对立为二元统一,创造了他的小说世界。 他既不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去创造文学,也不横眉冷对地干预现实和怒气冲冲地抗议现实。他追求理想,但又从不消解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他把小说当作他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当作他和人们对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梁启超写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告小说家》等文章。他对小说文学“熏、浸、刺、提”感染人的“神力”,做出了十分精采的论述。同时,对一些坏小说文学坑害青年、毒害社会的恶劣影响,也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抨击。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周艳秋 《美与时代》2008,(1):129-131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一版再版,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6.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六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兹别业》、《默瑞斯》、《印度之行》和一部演说集《小说面面观》.《霍华兹别业》(1910)的发表,与《印度之行》(1924)的出版竟相隔14年,其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知识分子反思题材的小说,深受苏联文学和"五四"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却没有把握其精髓。张贤亮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有22年的劳动改造经历,小说多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重述他们在政治风暴前后的变化。作家在确认知识分子身份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历史的真实反思。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从他的两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创作的话语环境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新小说”流派出现并逐渐风靡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作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米歇尔·布托尔在其力作《变》之中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叙述、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和对写实和心理描写折中运用的高超技艺。同时,小说中人物符号与城市符号的重叠,三角关系的架构、错落有致的时空交接等都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此外,小说在形式上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我们现实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源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78-178
爱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包括小说和诗歌等。爱伦坡的小说范围广泛,包括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等。其中,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充满了凶杀、暴力、悬疑等情节,但这些情节却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实存在,是对于人性的探索,充满了一种荒诞却真实的美丽。本论文主要对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被称为是"中国乡土叙事写作实绩最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语言上,他对于方言土语尤其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娴熟的运用能力。他擅长通过对方言词汇的"挖掘调度,刮垢磨光",将之提炼成为小说的文学语言,上升到审美层次。与此同时,他对方言土语的使用不仅融入了个体的审美情感与生命体验,更折射出时代漩涡中他的创作观念和乡土立场的变化,方言书写由此成为他乡土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对于现代汉语的"单一和同质化"倾向是一种有力的反拨,更显示出"全球化"语境中作家对文学本土化、民族化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这位震惊美国文坛,曾被福克纳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文学大师为世人创造出了一部主题深远、文体优美的小说<林中之死>(1933年).此书描写了一位随夫姓而姓格林莫斯的女人,在冬日的夜晚,在丛林中的一棵树旁,因饥渴交迫,长途跋涉,休憩时被冻死.格林莫斯夫人是安德森勾勒出的一位呵护生命、善良坚强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正一次,科幻小说家倪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一个隐藏于内心多年的故事。倪匡与古龙是好友。古龙出道时受台湾作家排挤,然而,比他成名要早的倪匡对其却赏识有加。当时倪匡主编《武侠与历史》杂志,便找古龙写了《绝代双骄》。《绝代双骄》连载后,倪匡不断建议当时著名的电影人张彻将古龙的小说拍成电影,但张彻拒绝了倪匡的请求。倪匡并没有因此放  相似文献   

14.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以其卓越的感受性和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由此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这卓越的感受性和高超的小说技巧是包含着作家对自然四季的细腻感受和独特描绘的,而季节感与自然美则无疑是日本人心灵的精髓之一,当然也是川端康成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6.
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被公认为最伟大英语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黑暗之心》使他在众多卓越小说家中脱颖而出。这部作品也在英国文学和西方经典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所选择的主题是分析《黑暗之心》中现实主义跟童话的交织关系,旨在分析笼罩在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马洛和库尔兹身上的童话色彩,从而揭露出童话描写的暗藏意义,由此窥见童话和现实主义的紧密关联,即童话化的叙事角度更有力彰显现实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1922年M.亨利生于越南海防市。他是在巴黎完成其学业的,现在是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雷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以论述《表现的本质》为其主要论点的哲学著作,除了他关于人体的著述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重要研究。亨利还是一位小说家,至今已发表了三部小说:《青年军官》(1954年),这部小说以诗歌的语言叙述了对邪恶的无休止的战斗;《紧闭双眼的爱情》(1976年获勒诺多奖金)这部小说对生命的自我摧毁的过程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分析,对文明的命运及艺术作品的性质进行沉思;《国王的儿子》(1981年),该小说通过虚构的疯狂,对一种神秘的经验作了描述,作者并从这部小说中提炼出一出戏剧:《真理是一声呐喊》。 M.亨利的哲学属于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深受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带有显著特征的创作潮流,具有变革性的意义。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来观照,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表明了主体性由畸形高扬到退隐的转变。这是对此前文学潮流弊病的反拨,但也表现出其内在的缺陷。作家应该如何面对新写实小说主体性退隐导致的批判精神缺失等问题,是此后的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