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正史中是圣人,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是一个通俗化的文学形象,与史统孔子形成很大区别。然而,小说对于孔子的通俗化又与历史上尊孔、非孔有异质的文化特征:这是民间思想极度活跃的表现,是民间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性所使然,表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时期文坛上,一种注重从思想文化角度摄取题材、表现生活,致力于展现今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个性,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登上新时期的文学舞台。这,就是“文化小说”。这种被冠之以“文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稳步发展起来,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理性光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变革运动实质是文化运动我们说,新时期的文化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与其它一些小说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4.
"共生"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在日本动画中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和人类社会的共生两方面。日本动画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和谐发展;关于人类社会的共生思想,则集中在强调能否接受异质性个体或群体的存在,还表现为对恶的宽容。总之,"共生"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想,在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本文将通过人与生态、自然的共生和人类社会的共生两个角度对日本动画所反映的共生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女性作家中,虹影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虹影对女性的表现有独特之处,她不仅表现女性对自身存在、自我价值的认可,更将女性置于历史与社会的背景中,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外部世界进行女性本体意识的观照,显示了女性在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感受以及所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考察汉代的社会与思想时,会发现汉代史籍中记载的大量的“谣”与当时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密切相联.这些“谣”往往以曲折的方式对后来出现的政治事态作出预言,表达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及一般社会民众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态度,因而它们构成了汉代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对汉代作为预言的“谣”所表现的社会批判意识作一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刘红林 《学海》2004,(6):120-122
长久以来,对杨逵小说是有争议的,其思想性得到人们的推崇,而对它的艺术性则多有微词,似乎杨逵文学的不朽地位全是由其作品所表现的“非文学”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杨逵用他的小说形象化地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才能使它们具有“别样的吸引力”、“真情直逼人心”的力量。同时,杨逵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毫无矫揉造作,完全是放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加以刻画。正因为如此,人物性格随着生活的改变、认识的加深而有所发展变化,人物形象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杨逵小说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方法,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能够借鉴和吸收中外现代文学的滋养,尤其注重以多种手法来丰富现实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8.
韩愈以唐代的孟轲自许,坚决地捍卫儒学且攘斥佛、老,但思想行为却与佛教和道教密切纠结.韩愈与道教的纠结,渗透在生活方式、创作和思想等各个层面;韩愈与佛教的纠结,表现在喜游佛寺、喜与佛僧交往,以及在学术上的援佛入儒等方面.作为儒生,韩愈之人品,也被《旧唐书》等所批评,更被同代文人所诟病.但这就是韩愈,是一个性情人物,敢做敢为,也坦率.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从其产生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其要旨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仲施政思想的基石,其言论.行动中都展示着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体现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对人才思想有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试以管仲为例,以《管子》一书为中心,来探析其人才思想中的民本因素,即“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人才原则,包括其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对后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显著的伦理观念。作为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表现在家庭情感、社会宗教以及道德教化的三重层次。家庭层次中,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是孝道观念产生的基础。社会层次上对孝德的重视以及祖先崇拜的出现,表明孝道观念已经超越家庭层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思想发展出的后人对祖先之德的自觉承继,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意义,这是《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民间驱邪活动中,道教驱邪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宋代社会中的驱邪者进行分类后发现,道教驱邪之人或者是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在宋代民间社会中较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教文献中对驱邪之人训诫内容的丰富.而且特别是宋代道法思想发生变化之后,道教文献中对于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的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不仅要求施法之人做到“道法相符”,更要求其在修炼法术的同时“修身诚意”.这样的一种转变,是道法思想成熟的表现,也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道士进行驱邪活动,不仅是为民除害,更是自身“欲功行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道教在民间社会传播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黄群英 《美与时代》2007,(11):123-124
小说中女性的不安、烦恼、痛楚,所从事的职业演绎的悲剧情结折磨着她的灵魂,在苦苦挣扎中,有无所适从的孤独和焦虑,悲凉的忧郁、痛苦的反省形成了小说的基本品格.作家以特有的笔调切入现实生活,整体意趣显得凝重、痛彻.在审美意识上,既关注美好与理想,也关注那些并不美好的一面,表现了作品超凡的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4.
有机造型设计的发展,主要是来自于19世纪以来全球性的产业社会现代化所奠定的思想基础.在整个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都是以追求高度的经济成长作为发展的前提,因而在此期间,整个设计领域也就当然受理性主义及使用效率主义等经济原理的支配.例如包豪斯(Bauhaus)所代表的现代主义以及简约主义等设计思想,都是在此前提下所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潘慧莉 《学海》2006,4(3):167-171
池莉倡导“原生态写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实录感上。池莉从不将人物变成政治道德价值的符号,她的作品中毫无概念化的痕迹,她反对按理论教条营造情节,将生活理性化,也不愿片面地去搜寻自然界、社会中的温馨的美好,将生活“诗意化”,而是要“写和我们生活一样真实的小说”。因此,她以实证的方式考察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再现生活,给人以真人真事的实录感。在其写作中,非常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怀,表现在有意模糊性别、突出欲望主体、逃离爱情的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山东新时期小说家那里有清醒的意识和体现,山东新时期小说刨作中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鲜明的儒家精神特性,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表现为山东新时期作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儒家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7.
管仲与《管子》农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子》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管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国蓄》、《海王》、《揆度》、《地数》、《国准》、《轻重》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氓》是中国文学弃妇诗的开山作,其主旨既非“弃背困悔”、“弃妇道悔”,女主人公也不是“愤怒的反抗者”.《氓》所表现的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特有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更反映了曾经自觉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在巨大的生活挫折和在社会压力面前的无奈和以守为攻的心理状态.《氓》所表现的弃妇现象,塑造的弃妇形象,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领域,成为后来文学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永远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荒岛"是英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荒岛"主题特色,其城市题材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体现了"荒岛"主题。笛福的思想在他作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作品的主要框架即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而笛福小说中的"荒岛"主题,成为笛福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的一种手段。小说中的荒岛及类似荒岛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定为生存不断抗争,积极奋斗进取。  相似文献   

20.
西方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的故乡,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人格理论思想,从先秦时期开始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对人性的探讨,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人格理论思想,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出很大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文化心态是指特定人群或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中长期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心理反应和处置方式,文化决定了人格,影响并反映在社会的心态上,人格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心态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古代中国所孕育出的四种典型的社会心态来探讨社会文化心态是如何制约人格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