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时期,作为专指敦煌城的"城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敦煌城及周边城市不时地遭到外族入侵所致.而敦煌的城隍神信仰并不甚流行,原因是敦煌盛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毗沙门天王已经代替了城隍神,担当起了护卫敦煌平安的使命,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密宗战神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信仰在唐末渐隐,关羽与灌口二郎崇拜却于宋代凸显出来,比邻相伴直至清代。在五代灌口神曾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祗,入宋后由于王小波、李顺之乱受到牵连,一度被禁,改以川中梓潼神或赵昱替代,终复原祀。宋仁宗时西夏围攻延州,曾因突降大雪退兵,宋廷以为神佑。在《宋大诏令集》所载历次褒封中,可以见出由最初“嘉岭山神”向灌口二郎的转化,并在汴梁受到特别尊崇,政和中封为“昭惠灵应王”。由此又可见出泉州因“丘山降雪”称神的南宋“通远王”,亦可能是灌口二郎的化身,元代妈祖崇拜大兴之后隐没不彰。  相似文献   

3.
张聪 《美与时代》2013,(12):103-103
在此之前,有学者将瓜州东千佛洞第五窟壁画中毗沙门天王左手持物描述为宝鼠。笔者实地考察后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该持物是宝袋与宝鼠的特殊组合形式。对该壁画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相关图像作一比较,拟解释此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某甲触犯刑律,受惩离家。多年后返回故里,自忖无颜见人,终日居家不出。二、邻居某乙为人奸诈,见状来见某甲。五、小和尚:“昔有一比丘,犯戒被逐出寺院,十分痛苦。六、路遇一被毗沙11天王弃出之野鬼,知比丘为犯戒受惩,授之以计。七、鬼令比丘立其左肩,行于大道,人不见鬼,但见比丘行于虚空,敬佩不已。八、人鬼勾结,蒙骗众人,比丘县为得意。九、一日行在路中,忽见毗沙门天王率队路过,野鬼心中恐慌,不顾比丘,夺路而逃。十、比丘不知所措,站立不稳,栽倒地下,头破血流。”十一、小和尚道:“因果不爽。过去曾种恶因,已…  相似文献   

5.
唐高宗时雕造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像龛,北壁有北天王脚踩鬼怪的石雕像。这个鬼怪在佛教神话中属于什么类型,在龙门石窟撰写的出版物中,竟没有一致的说法。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奉先寺》画册,图版26说是夜叉,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版《洛阳市志》第15卷第212页说是魔王。按照佛教的说法,夜叉和魔王属于不同的族类。夜叉又译作“药叉”“、野叉”“、能啖鬼”“、捷疾鬼”,是一种既能飞行虚空,又能疾行地面,以吃人、伤害人为职业的鬼,在六道众生中属于鬼道。佛教中有夜叉八大将的说法,他们是毗沙门天王的部将,其职责是护理众生界《。大日经疏》…  相似文献   

6.
唐代密宗大师不空,其思想中包含着极具密教特色的护国思想。不空的密教护国思想,融合在他的密教体系之内;通过对护国思想的实践,直接推动了唐代佛教尤其是密宗的繁荣发展。通过对不空护国经典的传译、护国思想的基本结构、护国实践的展开与基本类型以及护国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影响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认为不空的佛教护国实践无论是对唐王朝政治统治的扶助,还是对佛教本身尤其是密宗的发展,以及对佛教社会化、民间化的促进,和对后世佛教护国实践的发展都有很大地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帝阴符经》是道教自然神性论经典代表之一,其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天道、地道、人道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诠释了其特有神性机理和神性法则。通过自然之神性、天人之神性、运动之神性、人伦之神性,展示了天地人"不神所以神"的基本规律和神性思想。《黄帝阴符经》丰富了道教自然神性观的基本内容,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道教自然神性观,发挥传统文化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佛教(汉传与南传)、耆那教的记载并且参考印度与中国学者的相关著述对沙门思潮的代表性人物及思想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分析了富兰那·迦叶的无作为论、婆浮陀·伽旃那的七元素说、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无作为论与散惹耶·毗罗梨子的怀疑论。佛教与它们共同构成沙门思潮,一方面它们与婆罗门教形成对立并互相斗争,另一方面沙门思潮各个教(学)派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佛教正是在与其它诸种学说、思潮的碰撞、斗争中不断壮大丰富自己,从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的。  相似文献   

9.
稽诸佛典,诸天信仰由来已久,但见诸供天科仪中的供天之数却由来不一,且位序安排又常有混乱。考及《金光明经》所演"佛法护国",是知诸天所具"护国"义涵。诸天依此经而生不可思议之力,以具"护国"之能。此义"护国"实则既开佛法世俗发展之方便,更于弘法利导众生,教人修善制心。由此,诸天所具"护国"之义或为诸天信仰形成因由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佛教所说的“护国”,是指以佛法护持众生免受各种苦难或灾难,使众生所在的国家平安。唐代是文殊信仰传播的高峰,唐译文殊经典中蕴含着系统的护国思想,建立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全方位、多层次护佑系统,并将护国理论落实到实际修行中,形成了复杂严谨的法事仪轨。“拥护国王、保护国土、利益众生”是其护国思想的基本性质,体现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态度,对唐代社会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护国利民”内涵深邃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赠的"护国利民"金匾悬挂揭幕仪式,于5月28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举行。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在揭幕仪式上说,去年正2月8日,在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坐床典礼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2.
董群 《法音》2019,(6):28-33
正关于佛教的护国思想,佛教界和学术界都有所关注。~([1])护国,是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了护国主、护国土、护国民等内容,汉传佛教则概括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本文从伦理的角度,视"护国"为佛教的一个伦理原则、精神,也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是作为德性的伦理规范,也是责任伦理的规范。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来体现护  相似文献   

13.
一凡佛教寺庙都建有天王殿。凡天王殿内都塑有威武的“四大天王”造像。凡进天王殿的信众,绝大多数都要向“四大天王”顶礼膜拜。这是为什么呢?“四大天王”分别指东方的持国天王、南方的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及北方的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即世界的保护者。四大天王在中国又称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者。在释迦成道时,已有四天王献钵之说。据佛经记载,在须弥山的半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为四天王及其眷属居住,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受帝释天指挥护佛护世。四大天王各自的职责是:东方持国天王,梵…  相似文献   

14.
三、最初的行化事迹(续) 1.魔罗的娆乱 (当此之时,佛在舍那尼村。) 其时恶魔作是念言:此沙门乔答摩,住于婆罗奈斯仙人堕处之鹿野苑中,为声闻众,如是说法云:我于一切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比丘,亦于一切天人系缚中同得解脱。汝等应往人间,广为说法,令得利益。汝等应各别行,二人不用同往一路。今我亦将往诣优楼毗罗聚落,我今应当为彼作诸障碍。其时恶魔作是念已,化为摩纳婆,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汝实未解脱 而作解脱想 汝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2)
《林间录》,二卷。北宋大观元年(1107),明白庵沙门惠洪集。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惠洪,又作“慧洪”、“德洪”,字觉范,号寂音,筠州新昌(今浙江境内)人,俗姓俞氏。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依三峰觏禅师为童子,十九岁试经东都(开封),假天王守旧籍“惠洪”名而为大僧。依宣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后一部刻本大藏经《毗陵藏》直至21世纪初才引起学术界关注。《毗陵藏》的刊印涉及到晚清宣统时期到民国初期,常州以及湖北一带的佛教出家僧众、在家居士、文化人物以及相关刻工问题。《毗陵藏》刊刻有其独特的版式风貌,包括封面目录签、内页千字文编号、书口文字特征、封面和封底的独特版画图式等,也有其独特的纪年方式。民国最重要的刻书家之一陶子麟及其家族参与了《毗陵藏》的刊刻,综此可逐渐建构起对于《毗陵藏》之发起与刊刻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炳灵寺揽胜     
《法音》1989,(10)
炳灵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杨塔乡境内的黄河北岸积石山中,是西秦以来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也是丝绸之路陇右段上的必经要道。“炳灵”含藏语“十万佛”之意。早在五千多年前,炳灵寺这里是汪洋湖海。传说自从大禹疏通了河道,这里沧海变桑田,峭壁翠峦拔地而起,物繁业茂,遂成为祥音福地。炳灵寺始建于西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梁《高僧传》载:西域禅学大师昙摩毗,曾以嘉宾身份来西秦首府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在炳灵寺,他“领立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石窟169窟中“西秦建弘元年”(420)墨书题记下面画有两排供养人,在为首的供养人像侧面写有“护国大师昙摩毗之像”。公元339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道德形成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道德形成理论可分为神性论、人性论、马克思物质决定论等主要流派。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属人性论流派。斯密以“同情同感公正的旁观者”的知识谱系和理论框架建构其道德形成理论体系,试图以此作为挽救其所处时代社会道德危机的理论基石。这一“基石”的逻辑建构是否合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有何借鉴?探讨这些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一道德源于何处?神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对神的绝对信仰,人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心灵体验,马克思物质决定论则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实践精神。神性论以神人关系确定人我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毗那夜迦(Vināyaka)形象发源于公元2世纪的古印度,又称伽内什(Ga.ne?a),是象头人身的智慧神与创世神,因其能为世人消解障碍而广受供奉,经唐代密宗传入,在西藏与蒙古地区的佛教铜像中流传甚广。印度佛教中的毗那夜迦常以趺坐或舞蹈形象示人,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中象神却是以双手捧物的跪拜形象示人,"象首金刚铜香炉"中的象首金刚是否是象头神毗那夜迦值得探讨,其姿态的改变值得探析。唐代香炉区别于宋代的瓷质香炉与秦汉的青铜质地香炉,唐人燃焚香料以求去浑浊除污秽,达到礼敬神佛的目的,以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为例,对此件器物的造型、纹饰进行分析,总结此件器物的风格特征。通过探讨毗那夜迦形象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分析象首金刚铜香炉中毗那夜迦姿态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唐人将毗那夜迦形象安置于铜炉之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宗教存在的个别与宗教概念的一般之间的逻辑整合的启示是:神的双相性为神性与神性力量,神性反映了人类存在问题的绝对性;神性力量为应对绝对问题的超验方式。神性即人类存在的绝对性;神性力量即神性应对方式。前者为人,后者为神。人为神之本,神为人的方式替代,人与神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宗教学的研究主题即神与人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