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文化》2011,(3):124-124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2.
塔的来历佛教典籍里有给孤长者求得佛的指甲头发造塔供养的记载,说明释迎牟尼佛住世时,印度就已有塔.佛入灭荼毗后,弟子们将佛的舍利分藏八塔中.后来阿育王开启八塔分发舍利令各地建塔供养.这就是佛教史上广为流传的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塔,梵语窣堵波,汉译坟冢.印度现存著名的桑志一号大塔(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就是一座建在圆形塔  相似文献   

3.
《法音》2000,(2)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燮,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  相似文献   

4.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5.
佛门中流传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指有住持三宝的区域)、佛法难闻(即听闻正法)的说法,这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无知妄说,而是佛陀金口亲宣。最早译成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解说颇详。关于人身难得,佛有过生动的开示,他曾指着身边的一只蚂蚁对弟子们说:这只蚂蚁在迦叶佛时就堕在蚁类,直到我今出世,仍未脱此蚁身。可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诚不虚也。佛还告诫弟子: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但我们是否知道,人身难得的后面,隐藏着比这更可怕的暗流呢?人身的确难能可贵,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道的。但地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8,(6)
佛言祖语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首),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  相似文献   

7.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历经二、三个世纪的传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几次重大灭佛灾难,如北魏太武帝的“魏武之厄”、北周武帝“周武之厄”,使佛教蒙受沉重打击和损失。隋统一天下后,佛教又复兴起来,静魂深深吸取历史上的惨痛教训,遂秉承师父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藏洞穴,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后可充经本之用。他镌造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刻造的石经题记中叙述得十分清楚。在石经山的碑刻题记中,一般都认为《静琬贞观二年题记》是最早的刻经年代。但残缺不全,只提到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  相似文献   

8.
周祝英 《佛教文化》2009,(3):102-107
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相似文献   

9.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唐时,佛陀波利来华到五台山拜求文殊师利菩萨,途中受人点化,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土。这部佛典被辽人所崇奉,并造有大量经幢。其目的有三:祈福于当世,灭罪与度亡,回报师恩。山西晋北地区亦流行,是为当地佛教活动昌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往生业因至要论李正思学佛的目的是了生死,灭度一切众生,证大涅,此佛四谛所摄。其中决定苦与灭的是业因,集业招苦,道业感灭,即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而了生死的第一方便古德所谓径中径者莫妙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往生关键正在业因。对往生业因的探讨,有助于最极圆顿...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0,(8):42-48
<正>据《佛说无量寿佛经》载,久远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尔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即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菩萨道,名法藏比丘。法藏志求佛道,发愿建立清净佛国,让凡夫修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2)
佛言祖语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  相似文献   

14.
戒牒     
《法音》1984,(4)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一九年月日在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大众五百声闻、十千菩萨恭敬围绕。时舍卫城有一菩萨,名曰善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承事供养,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住于大慈,心不瞋恚&住于大悲,弘济无倦、住于大喜,善安法界&住于大舍,苦乐平等。节量时食,少欲知足,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恒以五戒及八斋法,于某城中怜愍教化,然后复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清净梵行。尔时善顺菩萨为令众生见佛闻法,与诸人众前后围绕,将诣佛所。时天帝释以净天眼见此菩萨,住上精进,行头陀行,具净尸罗,…  相似文献   

16.
佛教联语     
上海龙华寺联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诵下生经,心依内苑,待随海众,三会龙华。 佛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 上海玉佛寺大殿联 玉汝于成,谛观如来相好庄严,获诸无尽功德藏; 佛子应念,勤修普贤广大行愿,‘巨不忘失菩提心。 佛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 福安种德寺联以大悲水饶益三界众生,遍播菩提种子;待沙华艾供养十方i污佛,深植摩诃德因。 沸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佛教联语@赵朴初~~  相似文献   

17.
藏,含有“蕴蓄”、“储存” 的意思。佛藏,也叫释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因而又名大藏经或一切经。道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道教经典。这里所说的佛藏、道藏,是指佛教经典的大汇刻和道教经典的大汇刻。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1994,(4):49-53
般苦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集灭道。无留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日]浦晋在佛灭以后经过数次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包括宣说佛的教法的“经费”,宣说教戒的“律藏”,论释教法的“论藏”,并称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逐渐向国外传播,也传到中国,2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正式开始译经。印度...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星云法师、悟明长老、圣严法师、惟觉法师,尊敬的台湾佛教界高僧大德、诸山长老,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善知识、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台湾佛教界在这里隆重举行恭迎佛指舍利瞻礼会,实在因缘殊胜,功德无量。我谨代表大陆佛教界表示无比的赞叹和热烈的祝贺!佛法起于西天,东传华夏,契机应机,随缘勃兴,建丛林于青山绿水,播圣教于大江南北,度化众生,利乐有情。佛祖慈悲,留佛指舍利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圣教殊胜,传三藏经典于文明东土饶益有情。佛指舍利沉睡1100余年后,于1987年重见天日。这是四众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