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因革损益"健全加强宗教治理系统清代沿袭了明代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双轨制"体系,一方面,仍由礼部的祠祭司主管宗教事务,同时又独立设立僧录司、道录司,由和尚、道士任职。康熙朝《大清会典》中记载:"僧录司……设左右善世二员,左右阐教二员,左右讲经二员,左右觉义二员,职专释教之事。"同时对"八座"规定了品级:正六品(僧录司左右善世),从六品(僧录司左右阐教),正八品(僧录司左右讲经),从八品(僧录司左右觉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4.
<正>宋词中有大量与道教活动、道教宫观相关的内容。宋代文人喜欢前往宫观拜谒道士,感受道教文化。图为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雪景。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  相似文献   

5.
道官初探     
道官,是中国古代道教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广泛搜集正史及道教经典、金石中的有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道教金石史料与正史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方法,对道官司职、道官在道教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道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等内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永乐以后,武当道教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不属中央道官机构——道录司管辖,而是由皇帝直接派遣或任命藩臣、宦官和提点,设置专门机构予以管理。《明史·职官志》对此记载不详,且有讹误。本文以武当山现存的明代碑文和《太和山志》为根据,考证了明代皇帝敕遣湖广藩参提调大岳、钦差宦官提督大岳、钦除提点管理教团等管理制度,阐释了明代武当山各主要管理机构的设置沿革、职责范围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包兆会 《天风》2016,(5):46-47
正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陕西西安府泾阳鲁桥镇人。机械工程学家,其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力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书;曾担任直录广平府推官、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他也是明末清初陕西天主教第一人,留下诸多基督宗教文献,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起被称为晚明"四贤"。  相似文献   

8.
《海东传道录》和《青鹤集》记录了韩国道教的传道谱系。作为史实,两个传道谱系均不可信。《海东传道录》的传道谱系反映了韩国内丹修炼派希望发扬光大道教的意愿;《青鹤集》的传道谱系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刘德仁,道号无忧子。道教著名流派——真大道教的开山真人,他生活于宋金隆替之际,金皇统二年(公元 1142年)创立真大道教,一生弘道三十八年,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大德高士。真大道教立清规戒律九条,将佛教思想特色融摄教理之中,“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①。有金一代,道教的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是道教中兴的转折,金代朝廷尊崇道教,“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师府置司,正日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篆精专者授之…  相似文献   

10.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7年5月5日,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首期宫观(地方道协)负责人读书班开学典礼。出席开学典礼的有国务院宗教局一司袁炳栋副司长,中国道协顾问黎遇航,副会长谢宗信、闵智亭、秘书长李文成,副秘书长黄信阳、陈兆康和副院长李养正等共四十多人。会议由陈兆康副秘书长主持。这期读书班共27人,其中坤道10人,正一派道士3人,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26所道观。这期读书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道教界中青年骨干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宗教政策法规水平,提高道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觉性。会上,阂副会长、袁副司长以…  相似文献   

12.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正一道教不反对人们去追求和创造财富,合理拥有和使用财富。道教对财富的态度从它祀奉的神仙中便可以看出来,因为在道教的神仙中有人们喜爱的财神,而且不只一位。如财神赵公明和他的辅佐财帛星君和辅佑范蠡,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被道教祀为正财神;财神比干没有心肝,做事不偏不倚,护佑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财神范蠡经商生财有道,助人散财有功,他们被道教祀为文财  相似文献   

14.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5.
汤斌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官员,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斌出任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破旧被褥和一个书箱,另两头骡子他与一个仆人各骑一头。那模样,不像是新官赴任,倒像是穷书生赶考。到了潼关,看到人畜俱瘦、行李旧而且少的主仆二人,道台衙门的把总连连摇头,说了句"把你们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好不令人寻味。然而,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茅山宫观管理,满足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有道教常识,能进行宫观宗教活动和管理宫观事务的道教人材,经茅山道协理事会研究,决定招收十五名年龄在十八周岁至二十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信徒,在茅山“元符官”举办一期“道教知识培训班”。学习班主要学习道教知识和茅山道派的斋醮仪范,时间定为一年。正乙派仪范课由茅山道院老道长兼任,全真派仪范教师从外地聘请,道教知识课由从中国道协道教知识专修班毕业回来的学员讲授。学员学习期间要遵守培训班的“学员守则”和茅山道院的“规章制度”。现在“培训班”的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当代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课题正式启动5月13日上午,"当代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课题启动仪式在北京白云观举行。国家宗教局一司道教处处长赵燕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  相似文献   

18.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19.
胡锐 《宗教学研究》2003,1(2):104-107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司广瑞 《中国道教》2001,(3):49-50,54
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书 ,系统论述了道教的经典要籍、道门科范、神仙道统、洞天福地、斋醮忏仪等等 ,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这一记载表明 ,杜氏祖先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对道教有着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从碑文记载可知 ,当杜志玄得天师秘录 ,在会真观传道后 ,“泽州次官赵公唐以杜氏之地屋并司氏所施地亩俱给赡庵约百余亩”。通过这一事实 ,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道教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以及统治阶级对它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 ,才使得当地“起人人向道之心”。据史书记载 ,在金元时期 ,我国北方道教大体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