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之“和合缘起”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皆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以及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共存。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而不同 构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和而不同,构建和谐世界,有着深厚的内蕴和巨大的张力,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探索、思考。人类世界,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构成的世界,和而不同则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相处进而“协和万邦”的普世原则。应该认识到,构建和谐世界,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长期奋斗,应该有各国都能认同,都能遵循的原则。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思想理念,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3.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4.
毛丽娅 《中国道教》2006,1(4):19-22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中期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这个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熔铸了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理论。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观念”①。这种“普遍和谐观念”在《太平经》中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整体和谐观念。一、自然界的和谐《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5.
自从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许多理论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论述。本文拟对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作出较为具体的理论探讨,并就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略陈管见。一、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以及佛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7.
赵菊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11,(6):489-493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伦理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同”与“和”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现代心理学从人际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阐述了同与和的关系。人际理论家分别从特质、情境和行为互动层面提出互补匹配与和谐的关系,而社会认知理论家以自我和他人相似特质为起点,建构了以感知水平和情感为中介的相似性和谐模式。本文结合以往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和而不同”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同时关系层面是影响互动双方评价互动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的四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支撑.正确把握和谐文化必须了解和谐文化的四个层面,它们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和谐、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即将于明年春天在浙江省杭州市和普陀山举办,这是中华佛教界盼望已久的大事因缘。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研讨大会,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论坛主题,使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筹备工作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字字千钧,内涵丰富:和谐世界: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发扬佛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子慎战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衢地合交”的政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手段;“不战而胜”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战略选择;“先为不可胜”的实力慑敌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世界和谐是构建性的。以世界和谐为伦理诉求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遵循公正与共生的伦理原则。同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有关主权、人权、国际责任、人道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社区居民及社区骨干的社区和谐观,在13个社区对24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立足社区心理学中国化的视角,对27万字访谈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1)社区和谐可划分为安定式和谐、融洽式和谐、共赢式和谐三种形态,三者层层递进,分别反映了大众对“不吵不闹”的良好社区秩序、“仁慈友爱”的良好社区氛围和“蓬勃发展”的良好社区局面的理解和期盼;(2)社区和谐的成因包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其结果可以从时程(长期/短期)和场域(全局/局部)两个角度归纳。总之,当代社区和谐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具有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欲而不贪”、“协和万邦”等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又彰显出其璀璨的现代价值,它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现代和谐社会的画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衷共济,人与社会多样统一,身与心平和恬淡,国与国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医患共同体"的构建应当回归"德性基础主义"的建构路径。德性论思想从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构筑和谐"医患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及意义。在和谐"医患共同体"的实际构建中德性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环境和谐"的德性建构、"文化和谐"的德性塑造、"医疗和谐"的德性创设、"生命和谐"的德性构造。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和合"是一种差等和合,治国理念以天地人和合观为基础,建立了形而上的天地和合道德根据,治国的目标是为了达到社会和合偕习,和合观的使用在方法上运用个人内心和合、国家内外和合达到国家治理,形下之用体现于政治上政通人和以实现天地人和。管子之所以成为我国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的治国理念高远、方法得当、运用适宜,既有道德感化,又有法治辅助,还有礼义调和,实现了社会上下和合、内外和合、形上形下和合。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为贵”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重视“人和”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民为邦本”的和谐社会基础,提倡“修己安人”的“和”政治伦理要求,构成了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滢 《心理科学》2007,30(4):994-994
林崇德的文章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有待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迫切问题,进而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主张.该文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从而表明,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进代际公正 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公正社会。代际公正理念强调对于每一代人(包括老年人)基本贡献的肯定和尊严的维护。在现阶段,公正对待老年人的问题正逐渐凸现,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否实现。为此,除了社会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外,还必须继续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社区乃至每一个家庭中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以代际和谐、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