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2.
“曾向清凉梦破迥,七篇三聚一时开.欲令缁素衣惭愧,东国衣冠上国裁。”这是一首赞扬新罗高僧慈藏法师的诗.诗中清凉山,即名扬遐迩的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佛教徒向往的一个地方。 五台山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来说,历来都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五台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吐蕃王朝就曾派专使赴唐朝求取五台山图,并根据原图在敦煌复制了五台山彩图。藏文佛教经典《莲花经》中将五台山列为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与天台山佛教文化交流周祝英五台山,原名紫府,为紫气仙人所居,是道教的一个道场。其在山西省东北部,为太行山之北端。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其中,东、南、西、北四台,拱立四方。而中台巍巍,独立中间,大有群臣咸服之势。五台中心区左襟右带,犹若...  相似文献   

5.
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仆而习之,随师至扶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亦身期绛物,负籍来宗霸业。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恤,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鸰  相似文献   

6.
金阁寺碑文     
金阁寺碑文悲明辑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渤海国僧贞素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仆而习之,随师至扶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亦身期绛物,负籍来宗霸业。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盐,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它们被称为: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五台山为四大名山之首,其地位是僧俗两界所公认的。佛教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又因冬有积冰,夏无炎暑而得名清凉山。宋代濮阳李师圣曾经在《续清凉传》中描绘五台山的特点是:梵书五顶清凉府,冬冰夏雪无炎暑。我来七月愁尽寒,何况萧萧秋作雨。信无残暑亦无寒,迥然天界精神聚。真容古基鹫峰寺,高山之麓雄今古。西方楼观缥眇间,灿然金碧莲花宇。悬崖峻岭架大木,神物所持凭险阻。金铛垂空殿檐响,森森铁凤相交舞。忆昔文殊出大宅,金刚宝窟通西土。五台山在唐代时已经有了颇…  相似文献   

8.
水忏高僧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唐代眉州(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字后觉。十一岁随法泰法师出家,研习《涅槃经》。两年后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之请,升堂说法,当时缁素人众日计万余,都倾心专注听法,赞  相似文献   

9.
佛教素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五台山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佛教素食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五台山佛教素食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五台山佛教素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深入挖掘五台山佛教素食文化的内涵,丰富其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文化旅游特色,增强五台山旅游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 五台山雄踞雁代,俯南坐北,物茂境灵,景色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五台山佛迹遍地,寺庙林立,各派竞存,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又有清凉胜境和佛国之誉。千百年来,帝王百姓、文人墨客、僧侣素民络绎不绝地到山避暑纳凉。咏物抒怀,朝圣还愿,香火缭绕。他们给五台山留下了美丽的传说,镌刻了不朽的石碑,吟咏了大量诗篇,撰述了动人的游记……为五台山创造了宏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受  相似文献   

11.
访印纪实     
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应迹的地方,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只要是到过佛陀故乡的人.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累劫修因、与佛有殊胜因缘的人。冈此朝拜佛陀圣迹,成为佛教徒心目中无上荣光的一件大事。佛教徒有千千万万,真正能实现这一夙愿的又有几人?在佛阳慈光的加被下,我有幸随中因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朝拜佛陀成道、说法、涅导的子进.深感同缘殊胜.嘉会难逢。谨以抽笔.纪此胜事,与广大读行分享朝圣的喜悦。途经曼谷拜见僧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辉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应全印比丘僧伽会的邀请出访印度。访问途中…  相似文献   

12.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关系,对于反映五台山的书刊文章,我总是尽快先看上一遍。对《五台山研究》的创刊亦同样抱着热切期待之情。总觉得这类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五台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材料,对当前五台山的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是十分必要的。五台山和任何风景名胜之地一样,既有自然环境本身特有的赋形、态势、空间、色彩、音响、气韵等自然之美,又有美因人彰,景以人传、人杰而地灵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世界上鲜有的灵山圣境。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被《杂华》唱为文殊大士的演教之区。文殊大士的般若之智为五台山佛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当今圆照寺的高僧妙空就是五台山佛教的著名僧医,也是《五台山研究》编辑部的特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7日,我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新闻中心的焦瑾琦、张云飞等3人冒着-10℃的严寒,踏着冰天雪地,到了五台山车沟村西的公路北面,看到了一座八角二层幢式石塔。该塔塔座为束腰莲花座,边长0.65米,塔身通高4.3米。一层平面八边形,边长0.63米,八角石棱柱高1.95米,上为八角仰莲盖。二层也为八角石棱柱,上覆莲花宝盖,形制优美,  相似文献   

16.
缘续叩钟偈     
子夜,窗外雪簌簌地下着,屋内灯光暖暖地照着,一种似曾相识的静谧。我不由打开录音机,“当——”钟声响起,“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冥界——……比丘尼清远的声音袅袅荡开,刹那间我恍惚又回到宝岛,沐浴在慈光寺小舍的灯光中,静品慈光的偈唱…… 慈光寺是我们大陆学者一行在台湾的“家”,它并不大,住起来却也温馨。每次参访我们都从这里出发去各地,再一一回到这里。早晚清唱叩钟偈是慈光寺的特色,在一个月的暮鼓晨钟生活中,叩钟偈不知不觉地沉淀到心灵深处。 记得初到慈光是到达宝岛的第五日深夜,奔波几日的我们立刻沉沉睡去。不知几时,“嘭,嘭,嘭”尖锐的敲击声打破沉寂。不约而同,大家惊坐而起,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为佛教名山,影响所及,见于石刻。搜集到五台山外五十二篇相关石刻文献,分"巡礼五台"、"出自五台"、"斋供五台"、"遥思五台"四类,提要列出,一者为五台山研究之助,二者本身即是五台山光彩的一次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18.
莲花与佛教     
莲花,是人们所喜爱的名花。莲花在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的。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伦理美的属性。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莲花在汉语里有三十多种名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莲花的名句:“灼灼芙蕖”,“菡萏盈渠”,先是说娇艳的莲花之姿,后说莲秆多得填满沟渠。《离骚》的作者屈原也曾向往“集芙蓉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10)
丁卯仲夏,余旅星洲访问,得以拜谒诸山长老,承诸长老厚爱,俱设席宴请,因缘殊胜,幸何如之。余在温陵,曾与圆拙法师及陈泗东、沈继生、王连茂诸居士议及欲为弘一大师出版全集。盖大师晚岁卓锡闽南十四年,最后圆寂于泉州,迄今已垂四十五周年,缁素弟子数度发起编纂大师全集,均因经济无着而中止。兹者得北京赵朴初、林  相似文献   

20.
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了 ,终年九十三岁。5月31日我去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先生遗体 ,感而赋之。一国土沦亡日 ,先生奋起时。申江旧父老 ,凛凛见英姿。二诗词名《片石》 ,《三哭》九洲传。雅曲谁人作 ,元音一默延。三秀迹留名刹 ,禅心侠骨酬。素缁稽首送 ,载道足千秋。赵朴初先生千古(三首)@谢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