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彖传>的成书年代聚讼纷纭,目前大致有战国前期说、战国中期说和战国中后期说三种观点.新公布的上博藏楚简<凡物流行>有引自<彖传><老子><大学><中庸>等的文字,我们认为,<彖传>当成书于<凡物流行>之前,即公元前3世纪以前,处于战国中期偏早.<彖传>很可能由活跃在楚地的子思后学整理成书.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于世,"隋唐佛学"固然是该时期思想的突出特征,但在真正经世致用的政治哲学中,中国的传统经学还是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周易正义>是<五经正义>之一,在唐代易学史、经学史乃至哲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周易正义>既"以辅嗣为本",又"以仲尼为宗",从而呈现出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学术倾向;就易学本身而言,其在注经方式上又表现出象数、义理并重的特点;从本体的角度来考察,则体现出"贵无但不贱有"、"崇本但不息末"的哲学倾向.这种自觉地"纠偏"倾向和兼收并蓄的做法既是唐代大一统文化的缩影,又反过来强化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一段孔子论"<损><益>"之卦的完整的话,节录如下: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司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相似文献   

4.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得与诸胜流共商"五经"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我深感荣幸!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已有"六艺"之说,指的是包括"五经"在内的六部经典.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春,汉武帝将"五经"立于学官,置"五经"博士,从此确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5.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人性问题上,刘智的<天方性理>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许多内容,并与伊斯兰教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研究人性.本文从<天方性理>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到中国儒学在人性问题上的探讨做一比较研究来说明<天方性理>是将儒家之道与天方之经"择其理同而义合者"编纂而成.  相似文献   

7.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厌恶的人物,都坚持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并通过"互见法"这一创作技巧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丰满.司马迁所坚持的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韩愈<进学解>里"<易>奇而法"这句断语为切入点,结合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界定他所谓的<易>"奇"有什么具体含义,再看看他是如何取"法"于<易>的,从而深入探讨他对<周易>的独特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9.
就<文心雕龙>撰著体例而言,刘勰依据汉易象数原则及马融对"大衍之数"的解释,原本只将全书定为五十章并分为上下两篇;依汉易对"太极"及"三才"说的解释,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总论,<原道>则相当于"其一不用"的"太极".由<辨骚>至<书记>为上篇文体论,依"取象"原则,旨在论文体渊源与流变;下篇旨在论"问数",而<神思>至<总术>又是集中阐述"驭文之术";上篇<原道>以下及下篇<神思>以下各篇篇第次序都是依取"两两相偶"的解易体例排定的,故<文心雕龙>通行本各篇篇第次序当为原貌.依象数不离及八宫卦原则,上篇与下篇又存在着对应关系.总之,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著体例是依取汉易象数学的解易体例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0.
刘彬  王敏 《周易研究》2005,(5):30-36
<易纬·稽览图>卷下载有一种"一爻直一日"的卦气占术,还少见学者讨论.本文对这一占术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流传作了初步考察.与<稽览图>卷下"六日七分"卦气术不同,<稽览图>"一爻直一日"的卦气术,与焦赣"焦林直日"卦气说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可能同属于<连山><归藏>系统.此术至唐一直在流传.  相似文献   

11.
阅读潘菽     
叶浩生  宋晓东 《心理学报》2008,40(6):757-758
为纪念潘菽先生诞辰110周年(2007)和逝世20周年(200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潘菽全集>.  相似文献   

12.
“恕”乃成“仁”之方,也是儒医一直秉承的底线伦理:“医乃仁术”是恕道得以实施的理论基础,生命至上是它的内心动力,而重义轻利则是在操作层面上最真实的体现.阐明儒医恕道思想的现代价值,探索其走进当下医学教育体系的路径,促进医学生恕道情怀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学者考证,苏东坡未去过五台山。但他有涉及五台山的诗歌。分析这些诗歌,可知他了解五台山,看重五台山,钟情五台山,向往五台山。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蜀文化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秦汉时期,古蜀文化便已经形成关于自然环境的各种神话、鬼神观念和驱鬼避邪的诸多方术,以及顺其自然、适得其乐、不为物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便是中国道教早期主要道派———五斗米道在成都地区诞生的思想文化根源;而五斗米道(或道教)形成以后,其人生价值理念又深刻地影响着汉代以后该地区的士族文人研习文章的重点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以文学见长的蜀学特色和极具休闲特色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尤佳  周斌 《中国道教》2011,(2):16-24
唐朝是我国道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唐玄宗在位期间,李唐王朝的崇道活动更是被推向了顶峰。但是唐朝中期以后,道教在前进的发展进程中却遭遇到强劲的阻力,先是安史之乱,后  相似文献   

16.
针对春秋时期普遍流行的种种世俗迷信,申繻和叔兴相继提出了"妖由人兴"与"吉凶由人"的无神论命题,有力地推动了先秦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并向后人昭示:"天人相分"是无神论思想的原初表现形式;"人本精神"是无神论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批判意识"是无神论思想的宝贵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与《齐民要术》表有枝叶之异,而里则本根相连。二书在“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大农业观”、“农时观”、“科技兴农思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相通性,甚至可以说相通相同、一脉相连;然而由于成书年代的不同,在“商业思想”方面却有很大差异。《齐民要术》重农而富民强国的思想是直接受了齐文化深刻影响的。《管子》与《齐民要术》可谓广义齐文化园地里的双璧。二书的智慧都对当今社会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因而,如同《管子》一样,《齐民要术》亟需深入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命树"考     
  相似文献   

19.
<论语述何>是清代公羊家刘逢禄以公羊学诠释<论语>的作品.从该著主旨可以看出,刘氏公羊学背景在诠释中起着关键作用.刘逢禄用了深化主题、类比引申、断章取义几种方法将<论语>与公羊学一体化.此种做法开启了晚清<论语>大义公羊化之风气,虽然某些过度的解释受到讥讽,却也起到拓展传统公羊学研究视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汉易学始于田何,传至孟喜而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是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由于此书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其内容具体如何不易断定.但我们可以根据孟喜的学术背景来对此做一番考察.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孟喜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家和礼学家,由此可以推断孟喜的思想应该受到其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孟喜才诈造了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对易学进行了革命.其以<月令>的十二月时令为基本构架,融合了春秋学的阴阳灾异思想,以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卦气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