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证明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情绪调节作为一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为何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分为三个阶段,并清晰地描述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该模型来看,在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均可发现与依恋有关的个体差异,并且依恋对于情绪调节早期阶段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后期阶段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在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的同时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设计新的实验范式以证实情绪调节三阶段的连续性并探索依恋影响情绪调节的潜在机制;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此外,未来的干预研究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3.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9-24月龄婴儿母亲敏感性的预防性干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争艳  许玉玲  吴东红 《心理科学》2008,31(6):1381-1384
本研究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的干预研究成果编制了母亲敏感性干预手册,并对9-24月龄要儿的母亲实施了预防性干预.有16对母婴对分别进行了家庭录像观察.其中10位母亲作为培训组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干预目标集中于提高母亲敏感性,并提高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行为水平.另外6位母亲为对照组.三个月后,干预完成并再次对培训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观察.用AinSwonh母亲敏感性量表和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分别对两次家庭观察录像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培训组在信号敏感、可得、阻碍和接纳四个方面都有改善;该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母亲的敏感性.同时,该干预对母婴互动行为水平也略有提高.在文章中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行为观察及编码的方式对81个家庭(39个流动家庭,42个城市家庭)的母亲敏感性和学步儿依恋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同时由母亲报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学步儿的社会适应程度,旨在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步儿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敏感性和依恋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学步儿和城市学步儿在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适应结果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流动家庭比城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流动家庭母亲比城市家庭的母亲较不敏感,流动学步儿比城市学步儿的依恋关系更不安全,同时流动学步儿也表现出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多的外显行为问题以及失调问题;(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母亲敏感性和依恋关系影响学步儿社会适应的链式中间模型在城市学步儿中部分成立,在流动学步儿中不成立;即排除性别的作用后,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城市母亲表现出的敏感性较高,与学步儿间的依恋关系越安全,这些城市学步儿的社会适应问题也较少;(3)在流动家庭中,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敏感性较高的母亲与学步儿间的依恋关系越安全,这些流动学步儿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6.
林青  王争艳  卢珊  梁熙  贺琼  王朝  胡若时 《心理学报》2014,46(3):353-366
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 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 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 类别2, 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 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 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 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相似文献   

7.
安全依恋启动具有一系列积极心理效应,且表现出启动效应普遍性与特异性的共存。两种属性的区别在于个体非安全依恋风格是否参与调节,这一调节与个体的依恋策略使用和概念联结程度紧密相关。当前,对于安全依恋启动内在机制的探讨集中在情绪缓冲与认知调控过程,本文回顾现有关于安全依恋启动的主要结论与解释,整合安全依恋启动的神经基础,并纳入依恋风格的调节因素,提出一个安全依恋启动的情绪/认知协同作用模型。最后围绕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的方法深入探讨夫妻的依恋风格、婚姻归因与自身及配偶感知到的婚姻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方便取样的方式在北京地区选取155对夫妻,采用Brennan等(1998)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tander编制的婚姻归因量表(MAQ)和Spanier编制的婚姻质量问卷(DAS),要求夫妻双方分别报告其依恋风格、婚姻归因方式和感知到的婚姻质量。通过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夫妻对婚姻质量的总体知觉较为一致,但丈夫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妻子;(2)夫妻双方在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两个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婚姻归因上,妻子比丈夫表现出了更多的消极归因;(3)妻子的消极依恋显著地负向预测自身感知到的婚姻质量,而丈夫的消极依恋对自身感知到的婚姻质量没有显著影响;(4)在控制了丈夫、妻子的依恋风格、归因方式对其自身婚姻质量的主体效应之后,丈夫的依恋风格不能显著预测妻子感受到的婚姻质量,但其归因方式可以显著地预测妻子感受到的婚姻质量;然而妻子的归因方式并不能显著预测丈夫的婚姻质量。  相似文献   

9.
依恋风格的神经机制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依恋行为与类型:N1、N200、N400和P300等脑电成份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依恋风格在编码、提取及注意资源分配上的不同; 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颞极、杏仁核、海马等脑区可以反映不同依恋风格在信息加工性质和注意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已有研究除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策略的有效性在脑成像上的研究与依恋理论一致外, 其余研究还存在争议。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究更高质量的依恋测量工具, 依恋风格对内隐刺激加工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 细化依恋风格在信息加工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和脑成像研究; 以及关注依恋风格对信息加工影响差异的脑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SIP是儿童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儿童提供一个如何处理及解读社会情境中发生的社会线索的模型,并且根据这些线索作出行为和情绪上的决定。作为一个社会认知能力,SIP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儿童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和情绪处理过程对SIP六阶段步骤起重要作用。过去的研究注重儿童认知能力对SIP能力的作用。在此研究中,我们新增了儿童的情感纽带如(安全依恋)以及强调儿童管理情绪的能力对儿童SIP能力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情绪管理、依恋质量及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希望提供关于安全依恋和情绪管理在学习障碍儿童中社会信息加工的作用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认知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把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心理表征这一重要概念运用到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中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文章概述了关于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及其在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母亲主观感受与母子依恋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心理科学》2007,30(1):189-191
采用沃思特-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90个条目汇编而成的问卷及自编《母亲感受性自评问卷》,分别就母子依恋、母亲系列主观感受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母亲一般人际敏感性及对孩子的神经质水平,与母子依恋总分及“与母亲的关系”、“一般行为倾向”子分数大多呈显著性负相关;母亲敏感、亲切、自控等积极反应倾向及其对婚姻质量、育儿中婚姻支持状况的积极感受,与母子依恋总分及“与母亲的关系”、“一般行为倾向”子分数大多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母亲的细致敏感、良好的婚姻支持、幼儿积极的对人对事取向,都有利于母子依恋;母亲的神经质则有损于母子依恋。  相似文献   

13.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依恋理论提出了一个母亲守门行为通过母亲教养投入预测母子依恋的间接效应模型, 同时考察了这一模型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采用问卷法对597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1)总体上, 母亲开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和母子依恋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母亲教养投入对母子依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母亲关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对母子依恋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间接效应模型不成立; (2)从发展阶段来看, 母亲开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在三个发展阶段均成立, 且间接效应大小无差异; 母亲关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只在早期和后期成立, 且两发展阶段的作用性质相反, 早期为正向预测作用, 后期为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补充和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 并且强调了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其中的作用, 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依恋行为维度与消极事件中情绪反应及社会归因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依恋性质的理解。研究测试了82名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结果发现,在与依恋相关事件中,依恋行为维度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与情绪反应中的痛苦、焦虑、淡漠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同时这三个维度也分别与社会归因中的不同归因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了外显行为受到依恋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作者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对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3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1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2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研究3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并将其用于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8.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 《心理学报》2016,(8):989-1001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考察了特质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实验1采用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安全依恋,采用3(启动分组:安全依恋启动,积极情绪启动,中性启动)×3(目标词类型:信任相关词,信任无关词,非词)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启动分组对信任词汇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积极情绪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相比,安全依恋启动能显著提高信任的词汇决策反应时,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考察安全依恋启动对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启动组被试在信任决策中分配的金额显著高于中性组被试,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研究结果验证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拓延–建构环"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考察学步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和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学龄前儿童创造力潜能的关系。参与者为92个家庭,儿童14个月时编码亲子依恋安全性,25个月时编码母亲将心比心,61个月时考察儿童创造力潜能。结果发现,将心比心与创造力潜能正相关;依恋安全性调节将心比心及愿望和认知状态评论与创造力潜能的相关,正相关关系仅出现在依恋安全性较低的亲子对。故本研究表明母亲将心比心对提升依恋安全性较低儿童的创造力潜能有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福侠  张福娟 《应用心理学》2009,15(1):45-49,61
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关系问卷》,对上海市194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2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孤独感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工读学校学生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对不同依恋对象(母亲、父亲和同伴)的依恋风格中,工读学校学生的孤独感更容易受同伴依恋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