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谋论如今甚是风靡。探讨阴谋论的著作层出不穷。媒体也频繁提到关于某个事件的"阴谋论"。如何解释这种风靡?作者试图表明阴谋论者"信仰的正确理由"是什么。作者划分了信奉阴谋论的一般文化原因和特殊的,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一般文化原因可以解释阴谋论观念为何易被人接受,特殊原因可以解释某些个体为何信奉这种而不是另一种阴谋论。作者得出结论认为,阴谋论和迷信一样,提出了一些简单解释,归咎于外在于我们的单一原因,同时免除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当代阴谋论发展现象作一个认识论诊断。本文首先对当代阴谋论发展现象的两种进路进行了批判。"超批判"进路认为,阴谋论的发展表明"批判思维"的缺乏,因而开出的药方是教学生只有自己证实了才能相信。作者认为这种"认知个体主义的"策略是无效的,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因为对阴谋论话语的一项研究表明,阴谋论恰恰是受到了一种个体主义修辞术的滋养。作者所拒斥的第二种进路否认"阴谋论"这种成问题的现象的存在,这种进路的主要依据是难以确切地界定何为阴谋论精神状态。作者的回答是,阴谋论应被界定为认知个体主义的加剧,也即界定为在区分可靠的证明来源和不可靠的证明来源方面的无能。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阴谋论正在成为传统报刊的老生常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熟知的这一主题被再度热议,这恰恰表明对世界的幼稚解释在公共空间占了重要位置。本文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阴谋论会如此兴盛?民意测验的综合结果表明:在法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相信阴谋论的比例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为说明认知市场形态的新变化,作者以《查理周刊》事件为例,指出了其三个特征:放松管制的认知市场、传说的迅速形成,以及蜂群式工作。这些变化可以说明阴谋论如今仍具活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污名是指个体所具有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会导致个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被主流文化群体贴负性标签、贬低、侮辱而遭受到污名化。污名化对个体或群体本身会有消极影响, 不仅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他人的歧视、排斥或拒绝等这些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影响, 还会进一步消极影响被污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行为反应。被污名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消极互动又会进一步加剧主流文化对被污名个体或群体的排斥, 形成恶性循环。从被污名个体的角度出发, 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方面的影响以及被污名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语言污名化——污名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来探讨对尊严的损害问题,文章列举了三例来指出语言污名化是最善于制造排斥和边缘效应、从而损害尊严的污名化形式之一。第一个例子是"疾病"隐喻的污名化;第二个是"反同性恋"——非洲语言中的语义渐变案例;第三个例子是塞内加尔对"世俗化"含义的争论。通过上述三个案例,文章提请人们重视为杜绝语言污名化现象而采取的预防和惩罚措施及实践,并指出,尊严政策应该以平等和互助、差异和共同善伦理为指导原则,同时要承认和尊重身份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正> 我对浙东学派没有研究,主席一定要我讲,就省去“浙江”两字,一般讲讲儒学与中国文化吧。但这个题目太大,只能讲一点点。我仍然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法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以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主要还不在它有许多大人物,如孔、孟、程、朱、陆、王等等;而更在于它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称之曰国民性、民族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要中国人存在(如今已经有11亿!),为儒学所塑造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存在,它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颇关重要,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有一部分傣族却信仰基督教。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傣族主要是被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依然是这两类群体的后代。他们在傣族社会是蒙受着污名的群体,被傣族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但是归信基督教却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基督徒,成为普世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份子。因而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来说,基督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去污名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这是一种身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9.
阴谋论最初非心理学术语,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渐进入心理学研究者的视野。在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下,阴谋论被视为个体对将重大事件解释为有组织的密谋行动这类说法的接受与相信。研究者开发了阴谋论的测量工具,包括具体和一般层面的阴谋论问卷。对于阴谋论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阴谋论与随和性、开放性、直觉思维、秩序需求等人格、认知、动机因素密切相关。且大量研究还探讨了阴谋论的影响后效,发现其会对个体在政治、健康、环保等层面的行为产生影响。未来研究者应加强对阴谋论的实验研究;且应逐步在国内开展研究,以探讨中国人阴谋论倾向的特殊成因;最后应积极探索阴谋论的干预策略,这将会给培养国民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道者悖论研究的副产品,否证者悖论并不是一个新的形式结论,它只是对理想相信者悖论的重新解释,但这种解释的提出向人们表明,任何合理且精致的数学直觉都会导致不相容性。否证者悖论所涉及的"主观可证"概念作为一种新型命题态度,介于逻辑与世界之间,它沟通了哲学中的"知识"概念与认知主体实际所使用的"知识",从而为人工智能进一步的精确刻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曾在前两卷的卷首语页先后发表过《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和《我们现在需要什么》两文,那是谈过去和现在的事情,这次我们就未来的事情再做一些浅浅的议论。宗教是一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已为当今各界人士所共识。它过去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精神面貌,只要它的生存环境仍然还在,宗教就必然会继续存在。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人为地消灭宗教,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是造成了近年来宗教现象的反弹。如今宗教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宗教界人士正在走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里充溢了各式各样、各方各面的文化现象。我们通常将其中在某一时期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广的称之为主流文化,而将那些虽然存在但影响颇微,或只是昙花一现的文化现象归为非主流。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学校、学生个体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面,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极为关键——一切外在都只能通过主观内在才能发生作用,并且其作用的性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内在。甫人大学校园的新生(我们一般将之定义在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的上学期),对周围环境及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0,(0)
<正>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庞大、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政治实体,它的根基必然是多重而又单纯的。在以往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我们一般是从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来谈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知识话语里,我们多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来界定当代中国的根基。这两种谈法都有其自然的根据,但也都未能触及"根基"问题的隐秘内核:根基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既"虚"又"实",既抽象又具体,并在时间流程中、在变化中不断展示出其源流性、根基性的东西——它是变中的不变,也是不变中的变。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我曾经假设并证明过广义相似原理的存在。在文献[2]中,我们还依据广义相似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体系,即相似论认识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间的桥梁是辩证的认识论。因此,它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讨论对事物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关系的认识结构。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结构,人们就能从一个侧面把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潜网”清晰地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10)
<正>宇海文弟兄,原名阿木古郎,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曾经他是幕后一名出色的造型师,如今他是走到台前的爱的歌咏者;曾经他唱着《赶着马车去北京》、《开着车去草原》,如今他在敬拜中赞美,唱着《一万个我愿意》、《天堂赞歌》等;曾经他"叱咤江湖",如今他为主而歌——生命的重生,见证主恩的美妙。  相似文献   

16.
<正>上帝真存在吗,或者它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圣经是上帝的语言吗,或者只是混乱幻想的神话?这本书用简洁的逻辑驳斥了宗教教条,几乎驳斥了宣称证明了上帝存在的每一个论点,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解释宇宙的多样性、条理性和美,不需要上帝。什么是无神论、它为什么遭受如此多的误解?如果上帝是神话,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7.
信仰与知识     
信仰是相信、承认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真神,无条件地接受他。而知识是一种智慧的作用,是科学文化灌注人脑,使人认识世界。在天主的启示中,信仰和知识原本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在人类理性生活中的,但二者有时也反目、对抗,甚至势不两立。所以今天我们仍有必要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一个中肯的认识,才不至使青年一代在信仰和知识之间有所偏颇。 我们不否认获得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光荣,经上说:“有智慧的人如一位荣耀的  相似文献   

18.
因身体形象与身体机能的变化,造口患者面临着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叙事疗法的实践框架下,面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造口患者开展小组工作。研究发现,受主流文化有关"洁净"与"污秽","健康"与"残疾"的影响,造口患者呈现出污名化的叙事。医务社工通过相关影响力问话、道具的运用、情景模拟等问题外化方法,协助造口患者将问题与个人分离,通过寻找独特经验、健康教育、同伴支持以及艺术疗法协助造口患者重写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19.
“……要为社会贡献,相信基督徒及各社会,更需融合基督教文化于主流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社长苏成溢牧师 银燕穿梭于白云之中,阳光透过弦窗,舱内温暖如春。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知觉的被动性阶段,自我还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存在信念之中,即相信有某个东西存在着。但是自我并不满足于这种素朴的存在信念,它还试图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获得关于这个对象"是什么"以及"怎么样"的知识,试图全面地把握这个对象的内在性质和外部关系。这就迫使自我从知觉的被动性阶段前进到知觉的主动性阶段。知觉的"主动性"就是自我通过对一个对象的积极主动的观察,利用范畴形式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主动的综合统一,构成作为知识的最基本形态的述谓判断"S是P"。通过对最原始的基底对象"S"的连续的判断,就构成了关于S的一个"意义的历史"。科学就是由"诸意义的历史"所构成的一个"总的意义的历史"。我们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科学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意义的历史"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