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谋论如今甚是风靡。探讨阴谋论的著作层出不穷。媒体也频繁提到关于某个事件的"阴谋论"。如何解释这种风靡?作者试图表明阴谋论者"信仰的正确理由"是什么。作者划分了信奉阴谋论的一般文化原因和特殊的,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一般文化原因可以解释阴谋论观念为何易被人接受,特殊原因可以解释某些个体为何信奉这种而不是另一种阴谋论。作者得出结论认为,阴谋论和迷信一样,提出了一些简单解释,归咎于外在于我们的单一原因,同时免除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的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的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的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三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的、明晰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角度确定都市人类学在社会科学图景中的定位,并试图辨别都市人类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作者回顾了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并从概念上对都市人类学进行了界定,通过对人类学和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的传记的研究,追溯不同学科之间联系的根源。作者认为,都市人类学也陷入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之中,但保持了一种行动的方向以及介于一种批判的自我评价与一种实用的田野调查进路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的观点看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论 最近,对科学哲学自然化的讨论不怎么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它们所注重的是,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解释科学。我要证明,这种探讨有缺陷。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采用了我所谓的认知个体主义,第二,科学实践的社会性是不可化简的。认知个体主义即这样一个命题:自主的认知个体的说明,能对所有的认知活动作出圆满的解释。认知个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认知个体主义者把个体作为他们的解释理论的分析单位,不过认知个体主义是一种更为狭隘的主张,它与社会科学哲学家所说的心理主义更为相似。按照它的观点,可以用根据自主的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所能描述的东西来定义什么是认知的。相对于这种观点,我将提出一种有关科学知识的社会本质的模型,该模型选出了几种理解“社会的”这个词的方式,任何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关科学实践的模型中肯定都会有这几种方式。我的主张吸收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伍尔伽和拉图尔(1980)、拉图尔本人(1987)以及柯林斯(1985)所提出的“构造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哲学家们最熟悉的爱丁  相似文献   

6.
阴谋论正在成为传统报刊的老生常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熟知的这一主题被再度热议,这恰恰表明对世界的幼稚解释在公共空间占了重要位置。本文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阴谋论会如此兴盛?民意测验的综合结果表明:在法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相信阴谋论的比例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为说明认知市场形态的新变化,作者以《查理周刊》事件为例,指出了其三个特征:放松管制的认知市场、传说的迅速形成,以及蜂群式工作。这些变化可以说明阴谋论如今仍具活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阴谋论"是一种方便使用、包罗万象的反衬性说法。所以,本文实际上并不旨在探讨幻觉和谎言等"阴谋论"命题内容,也不想以一种安全舒适的知识框架来思考那些描述、解释和安排世界事件的方式,那些应对偶然事件和生存烦扰的方式,以及那些无中生有,任意发挥的方式,并将它们归结为无理、疯狂、幼稚和愚蠢。作者着重探讨了实施辩术(广义的)与阴谋策划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虽普遍存在,却很少有人探究。作者引入三个社会群体,即耶稣会士、犹太人和共济会成员。对他们而言,上述联系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8.
情境认知是一种与主流的认知主义相对立的认知科学纲领。它在哲学和科学上的来源包括系统思想、现象学传统、美国实用主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心灵生态学等,其最早成形的理论形态是情境学习理论和情境行动理论,后来逐渐成为对各种强调情境性的认知进路的统称。情境认知在"认知发生在哪儿"和"认知是什么"两个问题上均与认知主义有不同的答案,根据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具身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分布认知和生成认知等几种情境认知进路;而对后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目前存在着认知的动态系统理论和认知符号学两种研究纲领,它们的发展将决定情境认知运动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9.
社会评价专家的标准之确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完全相信并遵从专家的意见,"第二次浪潮"揭示了专家意见的非理性机制,同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因素是专长拒斥不掉的认识论特征,"第三次浪潮"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回到对专长本身的讨论上来。当前在对专长的技术分析上有两条路径发展较为成熟:以德雷福斯为代表的"个体主义"和以柯林斯为代表的"集体主义"进路。二者虽然都抓住了"身体"这条线索,开展了"经验研究",但是德雷福斯研究的是日常经验,柯林斯研究的是科学经验,这导致二者在看待涉身性和意会知识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两种进路分别站在了专长哲学的两极,如何弥合二者的分歧,在介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找到中间道路,将是专长哲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的"注意"现象,并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注意"既不是对内在状态的指涉,也不是对外部对象的直接指称,而是在各种情景中的多义现象。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注意"这一语词在各种情景中的使用方法和规则。这一进路不同于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注意"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     
关于人的本体论界定在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人是什么"有这样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人类理性的盲目崇拜,认为人仅仅凭借自身就能实现自我救赎;另一种是反理性主义的狂热,它的典型表现是尼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当代社会,不论是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过于强调人的动物性一面,社会正在走向以物质利益为唯一追求的歧途。马里坦认为,只有走向重建上帝信仰的完整人道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具备神圣精神追求的位格才能达到对真理、自由和博爱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尼采的两个主题——酒神精神和敌基督的思想来源,用文本证据揭露他自由摘取当时德国古典学中狄奥尼索斯传统和圣经语文考证学中的历史批判的基本观点,同时又对他所引用的作者加以激烈抨击。这种现在看来实属恶劣的文风,反映了尼采对古典语文学考证所持的"非历史和超历史"的一贯态度。这种态度的影响在福柯"谱系学"的历史叙事中明显可见。本文以尼采的写作为例,对这种借古典语文学证据"严谨可靠"的名义,宣扬自己主观意念的"历史写作"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探讨阴谋论或密谋论本身,也不在于研究认同阴谋论的实际程度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知晓、认同和传送在集体信仰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因而本文关注阴谋论的传播者。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人们可以知晓和传送流言和阴谋论,但不一定认同其内容。作为社会思维的表现形式,既不理性也不符合逻辑的流言和阴谋论依赖于自身的逻辑和人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作者指出,认识到传播和传送不等于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流言或阴谋论信仰会创建和加强群体内的社会联系,传送流言可用于在社会群体内传递标准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意识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一直未辨明康德怎样理解意识。最近它再次引起国际主流康德学界热议。对此目前存在一个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康德继承了伍尔夫的区分论,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思想;另一种观点认为他继承了克卢修斯的内感觉论,认为意识是高阶感觉。两种观点都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表征,而康德是当代意义上的高阶理论者。两种阐释都是片面的,其根源在于低估了康德意识理论的复杂性。康德实际上认为存在两种意识现象。第一种是统觉性意识,它是主体对自身心灵状态(作为属己状态)的知觉和思想。它是高阶思想和高阶知觉的独特统一体,既包含区分性认知活动,也包含内感觉。第二种意识现象不包含自我概念,不是真正的表象,而更接近当代意义上的取用意识,这种意识现象不是高阶表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主义"的批判,明确了鲍德里亚对"生产"的界定,即一种以观念来推导现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于对这种"生产"观念的批判,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价值以及辩证法等诸多概念的根源:即忽视了生产辩证法对社会现实的切入,从而将马克思归入旧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6.
资本逻辑与理性逻辑作为两种界定现代性逻辑的方式,长期呈二元对立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格局,是因为人们要么执着于理性的观念性,要么执着于资本的客体性。理性和资本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在资本逻辑的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可能的。这种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资本"涉及现实的实践批判,"理性"涉及理论的形而上学反思;同时,"资本"蕴含着"理性"的逻辑,"理性"蕴含着"资本"的内容。只有把资本与理性看作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才能精确把握"资本逻辑"的要义,进而准确批判现代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非功利主义目的论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追求诸如幸福、自由和自我实现等各种善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路,这种理论进路实际上是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视作一种追求抽象的人的本质实现的亚里士多德式目的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该理论进路的底蕴正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遗迹和黑格尔哲学的目的论形式。非功利主义目的论者片面地发展了这种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和目的论,却忽视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对于理解和构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根本性意义,因而只是一种具有历史限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多益 《哲学动态》2007,18(6):55-62
关于认知的研究,从心理学进展来看,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性地位的是认知主义(cogni-tivism),或称为符号的研究定向;80年代兴起了联结主义(connectionnism),或称为网络的研究定向,它是以神经的网络加工系统为理论基础的,或者说是通过脑的生物活动来类比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以其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但与此同时也遭到诸多批判。这些批判主要反映在对其方法论的否定。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一切都还原为个人的认知活动,现实的行为被看成是个体的认知操作,而不是社会和历史构造的产物。[1]这…  相似文献   

19.
儒教在当代韩国的命运及其传统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月琴 《哲学动态》2005,(11):56-61
在短短20年时间里,儒教在当代韩国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亚洲"四小龙"时期,儒教被作为促进东亚经济高速生长的文化动力受到了极力赞扬,广为宣扬的"儒教资本主义"模式就是对儒教伦理经济学价值的直接肯定;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却使得儒教在当代韩国正面临着被批判和被抛弃的现实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历史上儒教文化发源地的当代中国,却正在兴起一种与当代韩国批判儒教文化思潮相反的、要求重新研究和评价儒教传统文化的思潮.这种极为有趣的文化现象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正是我们关注当代韩国儒教批判思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的"社会合理性"(social 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的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的。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的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的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的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的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 underdetermined)的策略相比,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的。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的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的东西的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的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的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的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的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的批判力量,并把它的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