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 0 3年 5月 2日美国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OHRP)通知哈佛公共卫生学院 (HSPH) ,最后一些问题已经解决 ,对HSPH在中国的遗传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调查已经结束 ,再也不需要OHRP进一步介入此事。HSPH院长BarryR .Bloom说 ,“我们非常满意 ,OHRP的长期而仔细的调查终于做出了结论。我们在中国的研究是观察性的 ,不是临床试验 :没有药物、没有装置、没有手术 ,也没有实验性治疗。调查发现对任何参与研究的个人都没有造成伤害。我们相信 ,作为对OHRP的回应 ,我们改进了对所有涉及人的研究的监督 ,并最终建立了维护研究人群安全及使…  相似文献   

2.
日常言语交流常常会遇到各种噪音的干扰。研究表明, 噪音所产生的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会给语音感知带来较大影响。在感知地道的二语语音时, 二语者在各种噪音条件下所受干扰通常比母语者更大, 其表现随噪音类型、水平和目标音位特征的不同而变化; 同时, 二语者的感知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噪音下感知带有各种外国腔的二语口音时, 母语者的表现差于其对地道母语语音的感知; 二语经历贫乏的二语者则对与自己口音类似的外国腔感知较好, 但二语经历较长的二语者在感知中却表现出较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承认非洲对美洲文化的贡献涉及到接受一份遗产 ,这份遗赠既是民族传承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各自社会的认同与文化形象的组成部分。通过鼓励这一文化传承与我们历史的完全融合 ,这一承认还包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而最终将使遍布大陆的数百万非裔美洲人参与到创建未来的过程中来。这一文化传承一旦被恰当地予以承认 ,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混合(m啨tissage)形式 ,进而形成多元化。罗杰·巴斯泰德用美洲黑人一词来指由非洲人创造并由他们的后裔保留下来的文化。当我们以同样的含义使用非裔美洲人一词时 ,我们的意思涵盖了所有黑人所创造出…  相似文献   

4.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是一个人与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它完全属于个人所有,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取代。人们之间的熟悉、情感的沟通、人事的交往,首先从名字与面容之间建立联系开始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所有语  相似文献   

5.
哲学可以超越产生它的时代,而成为其他时代的同时代者。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并无区别。如果亚里士多德或康德、黑格尔可以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那么孔孟老庄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我们对现代性的思维偏见有足够警惕就会发现,哲学与其时代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线因果论所能解释。中国虽然没有产生"哲学"这个名称,但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西方人公认的几乎所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取向和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足以证明它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轼曾批评王安石,说他在文学批评上有“好使人同己”的毛病,认为这不利于文学的繁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好使人同己”的现象,这同样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的发展。当然了,同一性和相似性,是人们便利地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基本保证,没有足够程度的同一性,社会就会混乱无序而难以存在下去。但是,任何一种文明的延续还有赖于容纳差异,排斥差异,强求一致是反自然的,它只能造成社会的停滞和文明的毁灭。下面的故事就很难耐人寻味—— 1906年的一天,一队沙俄骑兵通过彼得堡附近的半坦卡河上的爱纪毕特大桥时,指挥官为了向路旁行人炫耀军威,命令马队  相似文献   

7.
音乐状态     
一日午后,家人都出门了,我独自一人在家里静静地欣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着那悠扬的旋律灌满了房间,我的身心完全溶入了音乐之中。随着音乐主题的展开,渐渐地我的整个灵魂好象游离于身躯之外,在音乐之中徘徊。此时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幸福;既没有喜悦,也没有忧愁。人真是处于一种虚无状态,就好象是灵魂出壳。是音乐把我的灵魂引入到了一个完善的状态,一个人与音乐结合的状态,我以为这就是音乐状态。在音乐状态中,眼前呈现出清丽明亮,自然柔和的世界,在这无边无际的寰宇中没有任何物体,也没有…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当然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然而,你要与社会沟通,就要与各种人士相处。此时,笔者告诫你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不好的,这两种人都不存在这世界上。 如果我们追究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相反,如果我们诚心领悟他人的生活方式,又可在这个人身上找到很多令人喜欢、令人敬佩的优点。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你要牢记三点: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目的     
《法音》1992,(8)
本分是本分之因,行善是行善之缘,而人生既是为本分,也是为行善。本分和行善并不能以理智来了解。善良的道理本身就很完美而不需要推导。让我们尊重本分,敬仰善良,让我们高歌菩提,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活的目的,因为群而存,孤则亡。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同自然相协调,并能对自然的呼唤作出正确的反应,他就能生存。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生命,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存在着生命力,这就好象,如果空气中氧份太少,人们就会终止生命。饮用水和食物的缺乏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向生活要求什么,因为,从广义上说,人离开了自然和环境就不能生存。所谓  相似文献   

10.
当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存在威胁时, 就会自动地引发个体的应激反应。而长期的应激会使个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肯定自我价值可以缓冲由应激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肯定自我价值是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220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自我价值肯定任务组或控制任务组, 被试在干预前(2月2日)和一个星期后(2月9日)完成焦虑和抑郁测量。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在一周后比前测时表现出更严重的焦虑情绪, 自我价值肯定组在前测和一周后在焦虑情绪上没有显著的变化, 这一效应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后仍然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简短的(约10分钟)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可以帮助个体缓冲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反应。这一发现对于从社会心理的视角进行疫情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