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意象在中国画中的深入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其不同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意境在中国画中的表现是尤为突出的。中国现代水印版画受中国画的影响是较大的,其中中国画意象在现代水印版画中的影响使得现代水印版画更具艺术美,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绘画形式语言,是值得现代画家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画意象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并且针对中国画意象对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体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3.
油画是由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用油彩创作的绘画方式,主要特点就是能将画中的场景逼真地表现出来,是最能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绘画方式。当代的中国油画是非常能表现中国特色的一种绘画方式,在绘画技巧上,中国的油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习惯对传统油画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形成一种结合新旧时代的特色创作出来的新型油画。在绘画内容上,中国的油画大多以中国的元素为主要题材,通过西方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当代油画,其中中国画在油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中国油画是传统油画与中国画的有机结合。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画元素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和油画,虽然分别来自两种不同文化和审美观,但在长期的碰撞、融合中,逐渐成为近亲,并驾齐驱的两个画种,从而在中国画坛占着主导地位。本文简要概述了这两个画种的区别,并从创新的本原分析探讨中国绘画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张锐 《美与时代》2023,(5):58-60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在整体的构造以及写意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文章主要从"线"的视角来探讨其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画里最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可谓是中国画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一泓清泉,它在艺术发展的浪潮中源远流长,不仅是绘画创作的精华,更是民族艺术文化历史的积淀。人物画简而言之即为以主要描述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传统画科,主要展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联系。它自周代萌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记载着历史的传承,书写着先辈们点滴创作历程,倾注着历代艺术家的心血。它的艺术价值在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这琳琅满目的旷世名作而且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美术理论思潮,为后辈在绘画创作上建立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由此可见,其在艺术画坛上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潮流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同类事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是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特殊现象的出现,即意味着超出人类已有知识的新内容。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是艺术理论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中国古代诗与画这两种姊妹艺术却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主流风格。何以会如此呢?一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南宗画风”的含义。因为就画坛而言,北宗画至明代已“微矣”,“南北宗论”出现后,清代…  相似文献   

10.
李影影 《美与时代》2014,(3):102-10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2.
赵强 《美与时代》2008,(1):77-78
在中国山水画中,线条艺术一直是山水画家们不倦的追求.好的线条往往一笔之下能画出姿致万千.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就提出"骨法用笔",确立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基本语言要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李静 《美与时代》2023,(8):105-107
写生是学习国画的必要手段,我们需要对写生有正确且深入的认识,以此为创作做准备。因此,深入探究中国画中的写生、工笔人物画写生的实践过程、中国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以深入了解白描人物写生的要点,掌握相应的写生方法,同时对中国画中人物造型的特点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4.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精华,是中国绘画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本质的因素之以。同时还有一个与笔墨相配重的表现形式——留白。"留白"在许多种类的艺术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中国画中的留白既更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优势,又体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留白"是组成中国画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国画审美观念的产物,文章将从留白、空白、气韵、虚实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中国画的认识不断更新与发展,对于绘画材料的使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与技法,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其中,新材料的使用能够使人耳目一新,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分析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提高中国画的独立审美价值。文章针对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渊源很深,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整个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与中国哲学水乳交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哲学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从中国画中能够看出中国哲学的的发展趋势,那些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和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画创作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绘画由相互怀疑、抗拒再到学习,进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会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审美元素融合到创作中去,中国油画风景的表现在学习西方大师作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魅力。如何平衡中国画中的美术形态在油画风景创作中的关系,体现中国文化思维和精神,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当代油画风景创作对中国画传统元素的借鉴为研究切入点,从对中国传统绘画美术元素特征分析的视角对风景油画创作进行大胆研究创新,通过探寻中国画与现代油画创作的可融合之处,进而在风景油画创作中能创作出时代气息与民族传统国画风格相融合的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力作,在世界画坛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8.
徐悲鸿先生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确,素描能很有效地解决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完备的系统,素描成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训练方式,对中国画的影响很大成分上表现为它使传统的审美观和表现语言发生了改变,也使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当然,素描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素描造型的基础源于西方,但是我们并非要全盘吸收与接纳,而需要一个转化、变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记载着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国画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并且中国画也具备着特殊的文艺理论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内容,它是遵循了我国传统文化特点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现今我国中国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技能的教学,却欠缺良好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注重画面的美感,却完全忽视了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所以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一定要将文化特点融入到教学中,有效地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提升中国画中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久远的历史中,书法与中国画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品格的。书法与中国画从线条到笔墨无不浸染着墨客文人们的美学思想与处世哲学。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书法与绘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却变化莫测,从书法当中的笔墨到绘画中的语言也随着历史在不断地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