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完《红楼梦》,大家记忆中的刘姥姥一定是个逗笑的角色。一席螃蟹宴,刘姥姥是妙语连珠,大出风头,在令人喷饭捧腹之余,总觉得她不过是一个丑角形象。可事实上,刘姥姥实在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人们喜欢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那些未见过世面的乡巴佬遇见了大场面,他(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手足无措莫衷一是,什么心计、智慧都与其不相干。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被人讽刺、嘲笑的艺术形象,至少在前八十回中二进荣国府时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抱成见,把刘姥姥进贾府看做是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不难发现,刘姥姥貌似拙劣的言行中其实蕴含着饱经世故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侍奉     
田素良 《天风》2014,(11):54-54
我的母亲名叫吴桂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温柔善良和蔼可亲,但凡与她接触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一位"好心人"。 一、尽忠孝敬,遵主诫命 1959年夏天,我的姥姥突然全身瘫痪,躺卧病榻。当时年仅15岁的母亲从此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照顾姥姥的任务。对长年瘫痪卧床的姥姥,母亲细心照料,无微不至。姥姥脾气急躁,母亲便凡事尽量顺着姥姥,想方设法讨姥姥喜欢。  相似文献   

4.
我的姥姥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回族老人,她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旧社会。姥姥无常的时候享年84岁高龄。当时我还很小,朦胧中只记得,姥姥是一位满头白发体态瘦弱的老人。有关姥姥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姥姥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轻时姥爷为了生计领上惟一的儿子下了关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走就是几十年,后来才听说,姥爷父子俩都“无常”在了关外。姥爷走后,姥姥在凄风苦雨中将我的母亲和姨妈带大。再后来,姨妈嫁到了外地,家中只剩姥姥和还没有成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嫁给了本村自幼孤苦的父亲。于是姥姥就成了这个新家庭…  相似文献   

5.
正我生孩子的喜悦姥姥是第一个知道的。孩子有病的消息姥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不想让90岁的姥姥再替我分担这份苦难了,尽管我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了的。姥姥把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称之为"天黑了"。姥姥从前说过:"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放弃),是咬着牙挺  相似文献   

6.
洪雪 《天风》2002,(2):40-41
最后一次见到姥姥是在2001年5月25日上午9点30分,在殡仪馆,隔着玻璃,我看到姥姥安详地睡在里面,脸上留挂着一抹熟悉的微笑,就在这天,我听到了好多姥姥的故事。姥姥小的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因家境贫困,13岁就进了纺织厂做工,就这样一做几十年,奔波劳苦了几十年。按照传统,中国老人应该是在家里安享晚年,可姥姥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晚年,是用一辆自行车串起了家与教堂和主内弟兄姊妹家的路。记得姥姥常  相似文献   

7.
A 那年我高考落榜,对学习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激情。因为我是家中的“闲员”,我可以昼伏夜出,可以尽情放松地睡觉和疯狂地去“蹦迪”,每次深夜归来意犹未尽之时,我就站在窗前数星星,在无垠浩渺的夜空里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星座。天上闪烁着美仑美奂的星星太多太多,我总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像刘姥姥进  相似文献   

8.
只要进入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哪怕是那些新兴的县城,都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受。让人眼花缭乱的不是城市怎样繁华,也不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而是那些扮美了城市的花草树木。对于建筑,在我看来,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用金钱堆筑起来的,兜里无银,什么形状、什么风格也没有。那些花草,有的从未谋面,有的看着眼熟,就是叫不出名儿来。它们的存在,倒是使得原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灯盏     
那年冬天,一场“阶级斗争”正搞得轰轰烈烈,身为“地主婆”的姥姥,每天吃过晚饭,都要独自穿过生产队牲口棚旁边那条长长的胡同,到大队部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那时,作为“地主狗崽子”的舅舅,正在海河工地挖河,吃住在工地,一个冬天也没回家。姥姥天生胆小,更怕走夜路,特别是每当路过牲口棚那条坑坑洼洼又黑又长的胡同时,姥姥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但为了节省煤油,姥姥从不打灯笼,就硬着头皮迈动着那双“三寸金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胡同,常常被胡同里的砖头瓦块绊倒,摔个鼻青脸肿。尽管这样,姥姥还是舍不得打灯笼,姥姥说:“打一回灯笼,…  相似文献   

10.
孺子可教     
姥姥因为疾病做了子宫摘除手术,因此只生育了母亲一个孩子,我从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以慰其情。在不知不觉中听着姥姥讲的妖魔鬼怪的故事长大了。姥姥身体还硬朗,70多岁的时候又开始帮我带孩子。于是太姥姥又给孩子重复起了那些红毛绿眼长舌头的故事,什么鬼搭墙、吊死鬼吓人、黄鼠狼迷人等等。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孩子很胆小,一到晚上就怕黑,而且一旦什么事情成功了就会说“阿弥陀佛”。孩子6岁时,我把他接到身边上小  相似文献   

11.
赵宜真、刘渊然是关系元明之际道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二人同时被净明、清微推为嗣派。并且在二派各自的叙述脉络中,赵、刘作为该派宗师均有丰富的文献支持。相较而言,赵、刘嗣派清微之说证据更为充分。但赵、刘嗣派净明之说,却可以追溯至刘渊然的嫡传弟子邵以正。邵以正有意将赵、刘传记增补入《净明忠孝全书》,尊为净明嗣派,从而自命为净明正宗。他的此种宗派建构意图在景泰、天顺之间发生变化,在其授意下撰写的赵、刘碑传即不再提及净明。那么,其一时间的宗派意图是否符合赵、刘的自我认同及宗派史实便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陪伴     
正春末夏初时的清晨,我徜徉在楼下的花园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味着大自然馈赠的清丽。无意间,那盛开了满树洁白的槐花映入了我的眼帘,使我不禁想起远在故乡的姥姥。淡淡清香,牵引着我的思绪飘向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儿时的记忆里,姥姥是最常陪伴我的人。姥姥家住乡下,远离闹市的喧嚣,这里有着乡下独有的静谧。夏日清晨,我会随姥姥来到房屋旁边的菜园,待姥姥浇水、除草,侍弄完菜地的农  相似文献   

13.
罪犯改造成效评估量表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法,尝试建构我国监狱中罪犯改造成效评估量走。该量表分A版(干警评定量表)与B版(服刑人员他评量表)。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得的改造成效评估三因素结构合理,内容清晰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牵手     
姥姥七十六、姥爷七十三岁时,双双被查出得了癌症。姥姥得的是胃癌。什么也不能吃了,吃一口呕一口。姥爷得的是口腔癌,脸肿得不成人形,每天只能进些流  相似文献   

15.
正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去姥姥家,不仅因为姥姥、姥爷非常疼爱我,还因为姥姥村里每年都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树旁搭一个大戏台,请一个小剧团到村子里来唱戏。而像我一样大小的孩子,在姥姥家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一起看戏。夕阳已经落下,早早地吃完晚饭,和姥爷、姥姥一起来到村中唱戏的地方。戏台比较简陋,设在村中  相似文献   

16.
正我爱读书,也爱喝茶,书香悠悠,茶香缕缕,伴我流年的好时光。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姥爷爱读书饮茶,姥姥爱养花做美食。每每回想那时候的生活,是那么快乐美好。退休在家的姥爷每天早早起来,姥姥已烧好热水,为姥爷沏好一杯茶,自己顺手也倒了一杯。顿时,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姥姥手艺高超,早餐自然也是丰富可口好吃的。饭后,  相似文献   

17.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  相似文献   

18.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枣的美味了。  相似文献   

19.
樊浩同志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融贯、充满时代精神,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开掘的学术著作。全书结构严谨,气势宏大,共60万字,分三卷七篇三十四章。内在地形成了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9日,《中华道藏》线装版工作座谈会在北京白云观召开。国家宗教局齐晓飞副局长、王哲一副司长、赵燕华处长,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袁炳栋秘书长,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夏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刘仲宇、卢国龙、王卡、王智钧、王炳、高文柱等出席座谈会。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华道藏》主编张继禹道长主持座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