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及"中医热"的全球升温,体现精神文化变迁和社会性的现代性价值与现代性语境,给孕育着深奥传统哲学思想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注入了新的意识、观念和精神内涵,为其在"中学西进"、建构与国际对话以及同西方表达接轨的进程中拥有本土性与民族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现代性语义与框架,探寻如何有效转换过度聚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理念,进一步合理完善语境沟通和传播手段,从而建立基于民族特质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策略,构建融通中医药对外话语体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国梦"的美学内涵,探寻实现"中国梦"的"立美"路径,是当下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蕴涵着"立美之维"的"内核",体现着"立美宜人"的意蕴,作为崇高理想的"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升华,体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境界。文化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培育"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立美塑人"——塑造完整的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是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安乐窝"是北宋体制外士人邵雍的一个独创性话语。这个话语看似简单质朴,其实根源于深刻的时代背景,反映着北宋社会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安乐窝"话语是北宋政治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表现,而这则源于宋初政治的文明化、理性化的深刻浸润;其次,"安乐窝"话语是北宋士人良好生活境遇的愉悦表达,而这则源于北宋统治者"以儒治国"的为政理念;再次,"安乐窝"话语是邵雍对儒道两家的"安乐"思想兼收并蓄的产物,而这则源于北宋儒释道融合的社会环境;最后,"安乐窝"话语与洛阳密不可分,洛阳浓厚的人文氛围为"安乐窝"话语的传播提供了先天之便利。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也愈发重要。肯尼斯·博尔丁认为:"国家形象是对国家的一种认知,包括国家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其他行为体的认知。"~((1))在当前国家公关时代,以形象片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的传播媒介是宣传和传播国家形象最直接的途径,同时也是联系大国之间关系的纽带。在中国的大国外交中,  相似文献   

7.
《学海》2021,(1):174-180
数字影像技术使影像生产大众化和普及化,通信技术迭代使大规模的影像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使影像实现分类精准传播,"技术赋权"让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成为后景观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呈现出与现实世界直接呼应的"众生话语"形态,尤其是大量纪实类影像的出现,使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从"说与被说"的语言中心范式逐步转变到"看与被看"的影像中心范式。在美学品质上,移动短视频呈现出生动的"日常审美"风貌,但在各种力量的推动博弈之下,也孕育着产生具有"艺术审美"品格的经典图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电影中,知识分子终于可以和"工农兵"一样,成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主角,在主流话语中建构知识男性的形象与气质。海归身份的设置升华了知识分子回归祖国的选择,他们以知识报国的方式诠释了男性与国家的命题。科学知识分子被纳入国家建设第一线的"工人阶级"队伍,被塑造成科学偶像和道德楷模,成为契合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的理想男性。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1):107-112
新时代需要新的公共行政学。在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视野中,行政国家的中国叙事包括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背景观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景话语。立足中国国家治理现实的行政学话语实践,是对行政国家的中国经验进行刻画和形塑。它并非遵照先验的知识逻辑对研究对象进行切割与重组,而是强调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并以回应真实问题的经验叙事方式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学科、知识、权力三维互动的意义上,围绕中国场景、中国问题的行政学话语实践,需要以"观念魅力"为表现形式在世界体系中建构和拓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全球图景。  相似文献   

10.
话语体系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国古代以"民"为核心的"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话语体系,不仅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变革了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话语核心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冰 《美与时代》2007,(10):124-127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外乎女人和男人,而在长期的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下,女性"象牙女郎"形象已尘埃落定,甚至内化成评价女性的权威标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发展的,旨在消解菲勒斯中心地位.它在前期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的建立之基础上,逐渐从用身躯撞击男权神话大门的鲁莽中走出,以一种"超性别"的姿态与男性携手去彻底解构男权神话,摆脱"边缘"和"无言"的尴尬境地,试图开发出一条"双性和谐"的道路,成为反叛性、抗争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认同目标,更好促进我国价值观的国内外传播,使广大民众更容易理解、接受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基础上深度凝练出理念深邃形象、内涵融通中外、文字易于记循、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概述语,是学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全国各阶层民众和在华外籍人士调研数据显示,现有概述语表述虽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但存在不易记循、难于传播的突出问题。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与现实依据在于,应该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众的基本诉求,体现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承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表述应言约义丰、易于记诵。彰显国家制度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主要有"AB CD EF GH""ABCD EFGH IJKL MNOP""ABCD EFGH""A B C D""ABAC DEDF"等六种句型结构。其中前两种句式因为容量大、内涵丰富,且符合汉语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易记易循的特点,故优点明显,可以作为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文体学的理论视角可以有效考察其创作主体深层心理涵蕴及话语复杂性.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自由话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自由"主题的建构,同时也使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主题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品格,进而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核心精神没有堕落或丢失的证明.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语丝体"散文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14.
蒋旭峰  唐莉莉 《学海》2011,(5):89-96
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梦想,是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期盼和追求.当我们将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梦想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教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注重传播创新。在传播模式优化方面,要实现文本输出向人本传播的路径转向。在传播话语构建方面,要体现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有机耦合。在传播渠道整合方面,要追求单一媒体转向多重媒体的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15年9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记忆与梦想——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记忆与梦想"与当前大家热议的"中国梦"紧密呼应。"中国梦"不仅寓意着中国人民的和谐幸福,同时也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大国精神。双年展汇聚了像记忆一样深刻、像梦想一样神奇的国内外经典艺术佳作,提倡要用艺术沟通世界人民的"记忆与梦想"。此次入展油画作品《渔歌》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利用艺术语言对中国普通渔民的"中国梦"进行刻画,歌颂了中国劳动者之梦和艺术之梦,进而歌颂世界各国劳动者和艺术家的劳动之梦和艺术之梦。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东正教会自建立之日起,就与俄罗斯世俗政权保持着紧密的交织关系。与天主教世界的神权政治不同,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特点是政权高于教权,教权服从和服务于政权。在俄罗斯历史上,东正教会始终是维护俄罗斯国家外交形象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一功能更加突出。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社会及公民积极合作,为传播和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扩大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话语从产生到最终确立优势,历经整个1940年代。抗战时期,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中共在话语战中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并一度失声,新民主主义话语的传播更多地局限于根据地内。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双方军事较量的展开和深入,中共在新民主主义话语优势的建构方面有些明显的变化:在建构路径上,主要是由内及外,从党内和根据地逐步向全国范围传播;在态度上,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在传播内容上,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在建构形态上,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解读、研究、介绍和比较不同国家新民主主义的情况、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团体等方式,新民主主义话语逐步确立了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