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之间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富有意义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从思想理论到群体实践、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和批判了美国现代社会学。在“前言”中说明美国社会学在现在社会学中有很大影响。作者指出美国社会学的反动性是,一面不断地改头换面,一面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给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提供掠夺人民和掩盖阶级矛盾的伎俩。在第一节中批判了马顿等人的调查主义。作者指出他们所说的调查是资产阶级式的经验主义的调查,不是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代之以“理论”与“调查”的统一,主张“理论”不仅由“调查”来检验,而且“调查”还可以形成“理论”。虽然在美国社会学内部也有人对这种调查主义提出批评,但他们的批评主要是针对着调查主义所必然陷入的琐碎主义提出的,并不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提出的。所以他们仍然不能彻底地批判这种调查主义的反动性。在第二节中批判了帕森斯等人的“社会体系”论和“社会阶层”论。作者指出,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主张唯心主义的“社会体系”论,“把整体分解成各种比较简单的因素和变量”,否定观念过程依赖于物质过程这种唯物主义观点,而提出社会行为被观念和价值所规定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他们还用“社会阶层”概念代替阶级概念,否定阶级的客观实在性。同样地,虽然在美国社会学内部有人批评了帕森斯等人的这种“理论”,但“批评者”是力图把现代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在第三节中批判了美国社会学自我吹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作者指出表现这种倾向的,一是“从人的关系方面来处理问题”,另一是地区研究、地区调查、地区开发等。前者是为了实行“合理化”政策而欺骗工人的反动伎俩,后者是支持新殖民主义的武器。所以美国社会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实际上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御用科学、政策科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第四节中批判了帕森斯等人的权力论。作者指出帕森斯等人认为权力问题不在于它“为哪一个集团的利益服务”,而在于它“为怎样的共同体的利益服务”,他们把资产阶级以暴力为基础的统治说成好像是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意为基础的统治,即代表全体成员的利益的统治,从而掩饰了资产阶级专政和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4.
<正>王伟光,1950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海阳。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利益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及利益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主要有:《社会主义矛盾、动力与改革》、《经济利益、政治秩序、社会稳定》、《谈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利益论》、《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主编的著作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概论》、《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译著主要有:《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政治思想概论》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转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以改革开放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姚成贺  杨金才 《学海》2022,(4):194-201
威廉·莫里斯被誉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先驱。19世纪末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艺术品味的降低令他将关于生态社会的理想凝聚于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之中,展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在继承罗斯金的生态观与环境观、拉斐尔前派与唯美主义自然观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莫里斯展开了社会主义视野内的生态问题讨论。对自然与美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的愤慨,令莫里斯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与劳动生产理论最终促成了莫里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以适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 ,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了创新精神 ,从而创造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表面上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然而,与这种表面上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很多。这种悖论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必须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克思主义 "热"进行 "冷"思考,就是说,必须认真地、郑重地提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义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何建津 《哲学动态》2012,(11):71-75
在《生产之境》中,鲍德里亚站在反生产主义的立场用其具有后现代性质的"象征交换"理论从类本质、自然观、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颇有深度的批判。本文主要针对其有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批判做出解读、分析和评论。一鲍德里亚反生产主义自然观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热潮是由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引发的.从立场上看,主要有"马克思反对正义"和"马克思赞成正义"两派,议题涉及正义价值的来源问题、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问题、道德现实主义问题、道德改良主义问题等.在争论中,虽然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作出了合理客观的评价,但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西学立场来看,英美学界实际上是想借助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为新型的资本主义良序社会扫除障碍.所以,由这场争论带动的正义问题研究,从程度上讲,尽管很深入,但却不彻底.  相似文献   

13.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是伦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与社会公正理念的发展,可感受中国关于公平效率问题的变化脉络,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核心之一,即要让中国人民更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公正作为表达社会发展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范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不同思想家不同理论派别的公正标准也各不相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公正观不一样,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公正理念也大相径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伦理学关于"好社会"的追问,与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初心",其目标宗旨是一致的。我们应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宗教存在的根源和宗教消亡的理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发展规律、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理论。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教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关系的相关辩论始于第二国际时期。基于新康德主义的巨大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构成的严峻挑战,第二国际内部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中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矛盾论”、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分离论”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包含论”等理论立场。其根源在于对以科学方式有效地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化解读。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在此问题上讨论的对象,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辨析和反思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渊源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怀特海哲学经过创立阶段、过程神学阶段、生态神学阶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阶段之后的新发展阶段,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神学色彩鲜明的怀特海主义。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很多曲解,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不是超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歪曲和冒充了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区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探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才能澄清人们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6)
詹姆逊通过社会总体性思想,运用认知图绘的概念从空间化的角度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从而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诉求。由于舍弃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批判线索,这种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诉求最终难脱美学乌托邦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研究领域.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是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则是同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本文主张,只有把这两个研究领域综合成一个研究领域,才有可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这两个主题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当代中国社会追求现代性这一普遍性价值的实现时,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尤其表现在传统的亚细亚牛产方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错位和启蒙的缺失上.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努力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才能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发展,并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宗教的社会性及其特性来强调宗教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并再次论述了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近两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述了这种"异",并提出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界线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