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冰 《学海》2002,(1):161-164
萨特的自由观是存在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 ,萨特得出了人的真实存在是绝对自由的结论 ,这构成了他整个伦理学的基石。寻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成为萨特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对萨特的个人绝对自由进行分析阐述 ,并围绕由此引发出的人的自由选择、责任以及绝对自由的界限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等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剖析。作者指出,萨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萨特所宣扬的抽象的个人、自我意识、自由选择、绝对自由是超时代、超历史和超社会生活条件的;而“行动哲学”和无政府主义则是他的绝对自由理论的孪生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是他文学作品的思想支柱、灵魂,而他的文学作品则是其哲学的形象化、具体化,二者互相补充,互相生发。萨特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萨特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分歧,指出两者是根本对立的,那种轻率地断言萨特是“属于无产阶级的”、是“高耸的里程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少人就称萨特的存在主义为“自由哲学”。萨特还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自由气息”,“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获得诺贝尔奖金(本人未领取)。  相似文献   

4.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5.
萨特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责任"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延军 《现代哲学》2002,(1):107-111
在萨特的人学理论中,“自由”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绝对性使得它成为一切事物及其自身的根据。然而,为了保证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在高扬了自由之后,萨特力图在最后解决的却一直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这样,萨特将自己陷于一个无从解脱的困境之中:由于绝对自由论的前提,他所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学界,萨特不能算是被冷落的人。可是在中国学人眼中,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195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者的“第一个萨特”)被解读的;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忽略了已经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萨特”,特别是忽略了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总是声称自己的人学是一种结构的历史的辩  相似文献   

7.
萨特并没有对人的价值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价值论”是贯穿在“自由论”之中的。然而,当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特别走红时,萨特关于人的价值的只言片语不断被一些人提取、引用、赞赏、推崇。因此,同样采用“提取”的办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萨特有关人的价值的“只言片语”进行相对集中的批判,不会是一件毫无裨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一1934年,萨特写出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这是他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心得。萨特沉醉于现象学的思路,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巴黎高师同学阿兰·德龙在咖啡馆里对萨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而且这就是哲学”。据波伏娃回忆,听到这话,萨特激动得脸色都发白了。(列维,第184页)从此,在现象学的道路上,萨特一发而不可收,1935年,写《论想象》;1937年,《论心理》;1939年,《情感现象学理论纲要》;1943年,《存在与虚无》。所有这些现象学性质的著作,在思路上是一脉相传的,都可以追溯到《论自我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萨特并没有写专著论述“人的价值”问题,但他在一些哲学和文学著作中确有不少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并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贯串于人的存在、自由和道德责任等问题中。下面简介一下萨特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萨特则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国近年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萨特身上,所以这一综述主要限于有关萨特的评介范围。刘及辰先生在《读书》1983年第12期发表题为《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的文章中指出,“Existentialismus”应译“实存主义”。但本文乃资料性文字,顾及历史,所以仍沿用旧译名,即“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萨特虽然都不约而同地呼唤自由,但他们关于自由的理念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萨特的心灵自由是积极的。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理想,就要顺任自然、“洗心去欲”;萨特则认为“人命定是自由”,实现自由理想,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勇于自我选择、自我造就、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3.
胡年兵 《天风》2004,(2):26-26
萨特曾经这样描述过存在主义者,“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被容许,那么人就会变得孤苦无助,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或在自身之外都无法找到可依靠的东西。”这不只是存在主义者的彷徨,亦是我们这个充满欲望世界里那些尚未寻觅上帝踪迹的人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以来,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冲击我国青年的道德观念,相继出现了“潘晓现象”、“萨特现象”、“尼采现象”、“弗洛伊德现象”等。潘晓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命题的理论来源,正如她自己说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然而潘晓命题之所以引起当时许多青年的共鸣,部分原因是他们亲身的人生体验与萨特存在主义的介入发生了对应和共振。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对青年的理论魅力在于:(1) 它对一切超乎于个人实际之上的偶象、观念和既定价值传统的彻底否定,迎合了经历着“信仰崩溃”、“偶象坍塌”等精神磨难的青年知识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古典哲学不同,萨特的存在主义侧重于人生哲学,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他曾把他的存在主义概括成是“一种行动和牵涉的伦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在文内注明页码),伦理学是萨特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伦理学具有怎样的内容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本文试图作些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心学大师,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巨率。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哲学都是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都是要根究生活意义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哲学。同属于一种带有浓厚伦理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如果仅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去解析,难免方柄圆凿,两不相接,终不能.明其底蕴。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有把阳明与萨特相比者,然而,大多语焉不详,且从伦理学的层面比较两者的哲学,尚无专文详论。本文仅仅是作为这方面的尝试,以期能引起更深入的研究。阳明与萨特都把伦理主体归结为“至心”,把“吾心’视为本体,在宇宙中据有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7.
问:萨特的哲学在您的思想发展中是否起过某种作用? 哈贝马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我接触到萨特的著作,首先是他的戏剧。当时我是中学会考(1949年)前的中学生。特别是在杜塞尔多夫,我看过仑根和弗利肯希尔特主演的《苍蝇》。这出戏在德国大概还引出了深刻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但是其他的戏剧,例如《禁止旁听》,就已经能使我们看出萨特是一位政治人物。那时萨特是很时髦的,他的思想,还有这些思想的夸张的词藻到处被人接受。将近1950年,那时我是个年轻的大学生,我了解了萨特的哲学著作,与此同时我阅读了西蒙·鲍伏瓦的《第二性》,这本书在大学的一定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阅读《存在与虚无》,对于我理解《存在与时间》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引起了许多相互分歧的阐释.最近,克里斯蒂娜·豪威尔斯(Christina Howells)指出,萨特一向坚持自由不能脱离现实世界的观点;而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on)认为,萨特所坚持的是绝对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一方面批判了自己早年持有的瞬间主义时间观,认定瞬间观念有碍于对时间本性的理解,但另一方面,萨特非但没有因此剔除瞬间观念,反而将之作为刻画时间化-虚无化机制的理论工具。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在时间问题上,萨特终究没有放下瞬间主义立场。从考辨这一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出发,本文将重新考察萨特所理解的瞬间观念,并试图表明:(一)萨特反瞬间主义的核心是驳斥自在式的瞬间观念;(二)被萨特重解为虚无的瞬间观念既与其时间理论相容,亦为后者所不可或缺;(三)萨特意义上的自由正显露于这一虚无的瞬间。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性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性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性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