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5)
今年是夏丐尊居士往生45周年纪念。夏老生于1886年,卒于1946年。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浙江省上虞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清末民初曾与鲁迅、经亨颐、许寿裳、李叔同(弘一大师)等同时执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与经亨颐回乡创办春晖中学于白马湖,弘一大师也曾应邀到夏老、丰子恺等集资建造的“晚晴山房”驻  相似文献   

2.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修习净业》一文,回忆了他年轻时读叶圣陶先生《两法师》一文的深刻印象,通过对叶文的介绍,展示了当年叶老在弘一大师的引领下拜谒印光大师的情景.透过叶老朴实的文笔,不难领略印光大师当年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正1927年,丰子恺请恩师弘一大师为自己第一本《护生画集》题字,画册收录了50幅作品,是献给弘一大师50寿辰的贺礼。弘一大师告诫丰子恺说,将来编二集时,拟多用优美柔和之作,及合于护生正面之意者。至残酷之作,依此次之删遗者,酌选三四幅已足,无须再多画也。弘一大师的殷诚之见,充分体现了他对众生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和谐世界的终极追求,也成为丰子恺一生绘画的创作理想。弘一大师60大寿时,丰子恺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6,(5)
今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居士逝世四十周年和诞生一百周年。六月十五日在夏老故乡浙江上虞举行了隆重集会,缅怀这位被当年重庆《新华日报》誉为“我国民主文化战线的老战士”。夏老是浙江省上虞县崧厦乡人。早年留学日本,清末民初曾与鲁迅、经亨颐、许寿裳、李叔同(弘一大师)等同时任教于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后与经亨颐回乡创办春晖中学于白马湖,弘一大师也曾应邀到这里驻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9,(1)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居于“地球村”的人类从未象今天这样重视生态环境、关注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渴望世界和平。不由使我们想起由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居士作画,著名书法家弘一大师配文说明的《护生画集》。年前本刊收到张...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十二月,为纪念弘一大师诞生一百周年,在北京法源寺举行了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我因在上海工作,未能前去参观,深以为憾。弘一大师是我父亲丰子恺的老师,也是我父亲终生敬仰的人。我从父亲处知道好多关于弘一大师的事,也看过他的诗词与书法,听过他创作的歌曲,我对弘一大师也非常敬佩。我很有幸,曾见过弘一大师本人。当年他到上海江湾永义里我家住过一个时期,那时我年纪还小,但是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象一直存在,当时的事我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7.
本期漫画真谛栏目, 为纪念弘一大师诞生一百一十五周年,我们选取弘一大师题诗,丰子恺作的八幅画,连载漫画《三个和尚新传》暂停一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10.
何绵山 《法音》2006,(9):54-63
台湾解严后佛教的兴盛与居士团体的勃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居士团体的勃兴具体情况陈述如下。(一)居士团体的兴起。台湾解严前最主要的居士团体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创办者李謇居士,河北顺义人,出生于1908年,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他曾任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等职,1963年皈依印顺法师,主理“中华佛教居士会”达18年之久。“中华佛教居士会”成立于1968年1月5日,至1978年9月才于台中市成立台湾省分会。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华佛教居士会”实际上是由国民党掌控的两大佛教团体之一(另一个为“中国佛教会”),一开始就有着浓郁…  相似文献   

11.
“居士佛教”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末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何劲松副研究员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当时笔者对其“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可疑,对其“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13.
信乐 《佛教文化》2010,(3):32-34
<正> 由于学习观经,关注到弘一大师"悲欣交集见观经"绝笔,发现很多人对此进行解读,其中明诚居士新解最为细致,重要方面都说到了。本文再解是将弘一大师临终情形与观经做更细的对照,希望阿弥陀佛本愿及弘一大师人格力量给有缘人带来安慰。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1898—1975)先生就业于弘一(1880—1942)法师,学习美术音乐,他敬仰法师的道德、学问、品质和爱国情神,在思想上、艺术上和信仰上受其影响颇深。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丰子恺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于上海立达学园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丰子恺信仰佛教后,融绘画、诗文与佛教思想于一炉,创作了许多有关佛教的绘画、诗文等文艺作品,受到佛教界的重视。谈到丰子恺与佛教的来龙去脉,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林志明 《法音》2002,(10):88-88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林子青居士于2002年9月30日舍报西归,享年92岁。林子青居士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漳州,1927年毕业于厦门闽南佛学院,后广泛参学,并先后执教于镇江竹林寺竹林佛学院、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香港大屿山佛学院以及上海静安佛学苑,还在上海市佛教协会工作多年,1960年至1980年期间曾在中国佛学院兼职任教。1942年弘一大师在闽示寂,诸家回忆记载多不一致,林子青居士发愿编著《弘一大师年谱》,这是他介绍大师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本文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上层居士佛教在三个方面曾作出积极贡献:①哲学思辨方面,不仅促进了佛教义理的传播发展,而且还推进了世俗哲学思辨水平的提高;②具有从理性精神层面认识佛教义理的功能,以表达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③在佛教中国化的全部过程中,曾起过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佛教在民族资本主义勃兴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机遇,佛教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在城市空间中得以发挥,形成了与城市经济、生活、文化相融合的城市佛教。城市佛教团体在民族实业家加入信仰者队伍之后,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居士佛教”,城市居士群体成为复兴佛教的中坚力量。大乘佛教伦理观为商业人士开展入世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商业发展对佛教的神圣性也有所侵蚀。城市佛教寺院热衷于举办经忏佛事,产生了佛教俗化的危机;居士团体的兴盛改变了传统僧俗关系中的权力模式,出现“俗尊僧卑”的现象,也考验着佛教主体“僧众”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逮至近代,杨文会居士发起的近代居士佛教运动对中国近世佛教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也是每一个正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因此,居士佛教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很遗憾,这方面的著作并不多见,即有之,亦或囿于某一时期,如郭绍林先生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或仅限于某一方面,如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