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2.
梅莉 《宗教学研究》2005,18(3):35-40
真武信仰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真武信仰的探讨逐渐热烈.学术界在对真武崇拜的起源及演变、宋元明皇室对真武的崇信,以及有关真武信仰的经典、科仪、小说及其与道教科技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对闽台、岭南等区域的真武信仰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闽台海上船舶供奉水神的现象,并简要论述与此相关的问题:流动的庙宇与民间信仰的传播,福建内河水神势力范围的平面划分与闽台海上水神的立体谱系,“顺风顺流”、“定风稳流”的诉求与水神信仰的兴衰。  相似文献   

4.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5.
曹琳 《宗教学研究》2005,(3):126-129
兴盛于东南沿海尤其闽台地区的天后信仰,六百年前因封建国家经济行为的需要传播天津.然而随着历史发展,天津天后信仰于内容及性质上出现明显变异,又在近代社会环境动荡冲击下,显现出与闽台信仰的生命力差距,文章旨在对这些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闽台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地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其民间信仰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的汉民族民间信仰逐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福建民间信仰的迅速发展和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兴盛和在台湾的传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终于蔚为大观,成为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虽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但它的“根”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沃土里,“源”于奔腾不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正义博士的《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该书是著者在其博士论文《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增删润色而成的,其行文流畅、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是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的一部佳作。据我所见,该书的特色可归纳为如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利用闽台民间寺庙的签诗资料 ,分析了灵签贞卜与风水信仰的密切关系。灵签文本中的风水主题 ,既暗藏了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真实信息 ,也反映了签诗 (或解签 )作者的文化认知心态。而抽 (解 )签者参与灵签文本的风水知识资源或风水吉凶判断的解释和批评的过程 ,显然刺激了风水信仰与神灵崇拜之内涵的互为触动 ,不仅使得风水信仰逐渐沉潜为民众的“社会记忆”及文化习俗成为可能 ,而且使得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化入民众的社会意识结构成为可能。在抽签这种“依附性宗教仪式”中 ,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功利缠绕成经纬线 ,共同编织了风水信仰的神圣帷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藏传领袖达赖、班禅和章嘉向清代诸帝呈进丹书和会晤等事宜,阐明了清代诸帝就是文殊师利的真相,揭示了满清王朝对蒙藏等少数民族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从晚明的王学到清初的考据学,中国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巨大的思想变化学术界多有议论。文章从西学与清初的科学思潮,西学与清初考据派,西学与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三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从晚明到清初思想变迁的实际历史过程。说明了西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所以被接受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国思想文化有了这种内在需要,传教士所介绍的学术和思想只是作为外部原因才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   

14.
帕林达 《中国穆斯林》2012,(2):18-21,32
明清以来,穆斯林学者卓有成效的汉文译著活动,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活动中,苏非主义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苏非来华传教、苏非作品传入中国并在经堂教育中作为课本使用,都对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译著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们的译著作品带有苏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哲学动态》2002,3(4):26-30
前言 :“清华哲学学派”现代学术的成形至少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1 )“学”的自觉。此是对“现代学术”的精神、方法和架构的充分自觉和反省。 2 )现代学人群体和学术作品。此是指已有相当数量的认同并致力于现代学术的学人群体 ,并已产生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作品。 3 )支撑现代学术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没有制度基础 ,现代学术很难成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存在。按照以上标准 ,在 2 0世纪 3 0年代前后 ,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已基本成形 ,广义的“清华学派” (清华文科 )可谓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学术群体。不幸的是 ,在随后的数十年 ,本应…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清代词学重要的理论源泉,在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中,无论是词的创作心态、技法,还是词学审美观、词学诠释学,乃至词学的发展史论等,均受到易学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学中的“修辞立其诚”、取“象”、“阴阳刚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色自然、变通发展的理论均渗透到词学领域,滋润灌溉了清代词学.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繁华的市府大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路旁却有一块幽静处,一片青砖瓦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33年),原名三教堂,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改为太清宫。太清宫自清代创建起,即是东北地区道教第一宫观。太清宫不仅被列为辽宁省重点  相似文献   

19.
邓晓芒 《学海》2007,2(4):26-47
本文对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胡治洪四位儒生关于我的《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所提出的商榷文章作出了逐个回应,指出四位先生由于忽视了理性和逻辑,而在苏格拉底是否赞同子告父罪、"亲亲相隐"是义务还是权利,以及如何理解儒家的"私亲"和"推思"的关系、家庭血缘伦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儒家和专制的关系以及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误解,提出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的法制和人权观念,而不是努力恢复旧道德中导致腐败的"亲亲相隐"义务.  相似文献   

20.
Winnie Sung 《亚洲哲学》2017,27(3):227-247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ing Dao and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Xunzi’s thought. While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what Dao is and how one may come to Dao, there has not been sufficient attention on how knowing Dao leads to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Section 2, I explicate Xunzi’s concept of bi 蔽 (obscurity) and suggests that one’s not knowing Dao has to do with a certain problematic state of the heart/mind. In Section 3, I analyse xu虛 (vacating), yi 一 (focusing), and jing 靜 (stilling), which are remedial practices for knowing Dao, and bring out the importance of discerning li 理 for Xunzi. In Sections 4 and 5, I propos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理 and qing 情 in the process of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Section 6, I highlight some remaining ambiguities that can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Xunzi’s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