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梦,这是个受到几乎所有少男少女喜爱的字眼,他们总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和这个字眼联系起来。而白日里的幻想,心理学家将之称为“白日梦”。在青春期,做“白日梦”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想象自己当上了明星,受到众多人的仰慕;想象和自己所爱的人散步聊天,甚至有更亲热的举动,等等。  相似文献   

3.
范藻 《美与时代》2005,(8):13-15
这是中国少女所做的集体白日梦,她们用热切的渴望眺望着美丽的白天鹅. 这是大众传媒制造的巴西狂欢节,人们用好奇的目光代替了奔放的桑巴舞.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去研究作家心理深层次无意识创作动机,将注意力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他关于深层无意识创动机的研究,性欲升华说和作家白日梦理论,揭示了作家内心深处意识之外灵感产生的动因,发现了隐蔽在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新大陆”。  相似文献   

5.
引子 弗洛伊德热的时候,我也读了几本“弗洛伊德”,只觉得这犹太佬满篇胡说八道。可是,当审查完F的案卷,我恍然觉得那个老犹太人还是有些门道的。弗洛伊德曾分析过一种叫做“白日梦”的心理现象,他是这样说的:“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6.
漫画与幽默     
《思维与智慧》2005,(6):33-33
我听不见彩虹出现的声音.我听不见太阳落下的声音。 花开曾飘的惊喜,我听不见. 风吹草动的危险.我听不见。 野狼的嚎声、猎人的枪声、天使的哭声.我听不见。 我只听见寂寞.在草丛里来来回回地奔跑 连日的豪雨,将森林里高高的果树都淹没了。 鲜美的果子唾手可得, 小猪们兴奋得喧闹起来。 一边玩水,一边吃果果, 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等了好久好久! 只有在树叶掉光的冬日. 才可以躺在柔柔软软的落叶上, 才可以看到一整片的蓝天和白云, 才可以有一个没有知了、小虫吵闹的下午。 晒晒太阳,做一个白日梦。 .口....漫画与幽默~~…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苏童与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少年的成长过程都充满艰辛和苦痛。长期生活在被打骂、被嘲讽、被强迫的生存环境中,少年们借助说脏话、说谎话、招妓女、打架、偷窥等方式获得身心的释放。与此同时,他们又通过白日梦的方式,在幻想中获得一方纯净的天地,这一方纯净的天地同时也是作家自身理想的投射。两部小说在理想与世俗的穿梭中透视少年成长的困惑,启示了我们对少年成长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画自画像来记录他的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环境,随着他家庭生活的骤然转变,他的自画像的技法与艺术精髓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9.
康先生信箱     
我是不是堕落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自己有种很特别怪的毛病,那就是喜欢观察我们单位那些帅哥留不留胡子,那些留了胡子的男孩,看上去特别的舒服,还有我总会注意男性的喉结,我抑制自己不去看,可不知不觉地自己又去注意了。其实这毛病先前也有,但最近特别的明显,走到大街上,也注意别人留不留胡子,有时候和帅哥靓仔的眼光遇到一起,就会有触电的感觉,回到家就做白日梦,幻想这些人用他  相似文献   

10.
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的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的,又是自由的,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的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的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的含义,并且,他的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的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经验论立场.  相似文献   

11.
反拉图尔论     
尽管拉图尔已经与爱丁堡学派分道扬镳,但在外人眼中,他们都属于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他们都对传统的科学社会学提出了批评,他们使用相同的术语,他们的观点是相似的,只不过,拉图尔更为激进.布鲁尔撰写此文对此进行了澄清,他指出,拉图尔并非走得更远,而是在后退,退到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他阐述了他的概念和思想与拉图尔的区别,指出拉图尔主要误解了主客体图式,混淆了自然与人们关于自然的信念或说明之间的区别,拉图尔的批评完全是对知识社会学的曲解.  相似文献   

12.
三或四年前中村元的同事与学生开始注意到他健康状况的恶化,此前他并不知道自己病了.每日坐在轮椅里坚持在东方学院授课和履行他所承担的义务.虽然健康状况每日俱下,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在人们面前却像佛陀一样,呕心沥血指导学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满足他的愿望,他在家中得到悉心的护理,直到1999年10月10日上午10:45分平静地停止了呼吸.其时他的家人都在他的身边.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13.
空话     
世人求财心切,做梦发财的不在少数,然而梦醒财灭,富贵荣华只似过眼云烟。不过汉朝有一个人发财却不是自己做白日梦,而是因为别人做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作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等著作,重新探讨了海德格尔前后思想与纳粹主义的内在关系.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合性并非是他校长任期以后就放弃了的暂时的亲合性,而是自始至终都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恒久的亲合性.不仅他的早期思想就坚信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他的后期思想也坚信想象中的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在与纳粹主义的深远而持续的联系中,海德格尔扮演了一种出卖理性、不负责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陈德群 《天风》2008,(4):34-36
一、保罗.西拉到特庇和路司得,遇见提摩太,就有意拣选他同行,一同事奉主 16章1-5节:"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相似文献   

16.
学会倾听     
杨联涛 《天风》2014,(10):42-43
在某座小城闲游时,我参加了当地教会的团契分享会,主题是“敞开自己,走进心灵”.二十多人轮流分享自己的故事,见证耶稣基督在自己生命中奇妙的恩典与引领,讲述者与倾听者都被同一位圣灵所感动,正如保罗所说:“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参徒17:27-28)  相似文献   

17.
汪华丽正在招待客人,还在小学念书的孩子在外与别人的孩子争吵了起来.他马上去调解,回来后,他对客人感慨地说:“这些孩子在一起玩耍总不能相处好。”许多家长都有这种同感,孩子们在一起争吵打闹时,奖励与惩罚都是无济于事的。但  相似文献   

18.
八大山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一位很有气节的艺术家.他一生都经受着故国情感的折磨,其思想和艺术是在他一生故国情感跌宕起伏与挣扎中形成的.八大的名号、斋号、绘画、诗文题跋等几乎都与他的遗民情感有关,在他的画中,一片花叶、一片山水都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其艺术在虚幻怪诞中寻求真实,在静寂中探索永恒,在空灵中表现充实,在孤寂中追求崇高,在简洁中蕴含丰富,他把无尽的家国之思渗入作品,以丰厚深邃的诗画方式尽情表达.  相似文献   

19.
巴老走了.他是20世纪中国精神界大师中最后离开我们的一位.就文化界来说,他的同代人,都陆续先他而去,比如:  相似文献   

20.
无声的情歌     
那时,她与他在同一个剧团,每天都要一起演出两三场木偶戏。都正年轻。她人长得靓丽,歌唱得也好,在剧团被称作金嗓子。他亦才华不俗,胡琴拉得出色,木偶戏的背景音乐,都是他创作的。偏偏他生来哑音,丰富的语言。都给了胡琴,给了他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