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山东新时期小说家那里有清醒的意识和体现,山东新时期小说刨作中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鲜明的儒家精神特性,儒家文化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表现为山东新时期作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儒家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方志是复杂的融合体,它既具有强烈的佛教文化情结,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其中尤以传统史学的影响更为深远。本文从中国佛教方志的发展与分期、传统史学对中国佛教方志的影响、传统史家对中国佛教方志的态度三方面探讨传统史学与中国佛教方志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崔颖 《美与时代》2014,(4):17-17
大理处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口,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大理所遗留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和杰出的一个区域。唐代中期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并成为南诏国的国教,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自此成为大理地区盛行的宗教,佛教建筑盛行。大理佛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崇圣寺。以崇圣寺为例来介绍大理古城的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影响在佛教绘画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古印度佛教绘画与中国佛教绘画比较,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笔者拟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敦煌壁画的风格对比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简要说明。一、古印度绘画"情""味"的美学范畴古印度佛教注重对于现世的出离解脱。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化了出离的色彩,更加强调出世间与世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寺学是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教育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式,但在寺学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方面,学者们大都拘泥于传统的儒家典籍,未认识到寺学以佛学教育为主这一性质。佛教入门读物,就是以宣传和普及佛教常识为目的,部分或系统介绍佛教名数、义理知识,使初学者得到基本佛教常识的书籍。本文通过对二者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泰国曼谷法身寺教团和台湾地区佛光山教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佛教教团组织,前者属南传佛教之泰国佛教,后者为北传佛教之汉传佛教。然而两大教团从开山至今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一定有独到之处。佛教教团组织属于宗教类非营利性组织,蓝海战略是组织管理中的优秀策略。现以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为例对比研究,解析当代佛教组织经营管理中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7.
佛教新闻     
《法音》2001,(9):41-42
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斯里兰卡  本刊讯 应斯里兰卡康提佛牙寺、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泰国“世佛联”主席的邀请,以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新成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45人,于7月30日至8月9日先后访问了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泰国,受到三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7月30日,代表团抵达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斯里兰卡佛教部埃迪里维拉部长和暹罗派佛教达玛帕拉大长老专程到机场迎接。在斯里兰卡访问期间,代表团访问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西古城,参拜了斯里兰卡国宝--圣菩提树和法显大师当年参学过的无畏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圣地,拜…  相似文献   

8.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9.
那烂陀寺是古印度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印度佛教从起源到衰落都与那烂陀寺密切相关,它是研究佛教及印度各种学问的重要教育中心。那烂陀寺的学术代表着当时印度文化的最高水平,并广泛传播至亚洲多个国家。如今虽然业已衰落,但该寺曾经培养出众多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学者和思想家,其在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同善化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佛教寺院之一,对于佛教思想和佛教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寺大雄宝殿中保存的金代二十四诸天塑像,既是金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又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对二十四诸天像的名号及其宗教内涵进行考察,并从辽金时代佛学思想、大同佛教宗派等角度探讨这些造像的佛教思想内涵,进而揭示辽金大同佛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早期山东南部便有佛教流传,东汉后期山东西北部也开始了佛教传播。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的初始阶段,发展缓慢。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崇佛和佛图澄弘佛,山东北部开始大规模传播,泰山成为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部的琅邪佛教兴盛,大批高僧南渡传法,为江南佛教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南燕定都广固城,青州遂成为北方的佛教重镇。  相似文献   

13.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在崇山峻岭中有成千上万个溶洞.其中有不少为高大宽敞的旱洞,这类溶洞冬暖夏凉,早已为人们选作居住及仓储之用。明代中叶,随着佛教的普传,这些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场所,被选作建佛教寺庙之用,佛教人士或依洞分殿塑像,或就洞建刹,开展佛教活动。天然溶洞经修饰点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硐寺,这种形式的寺庙,虽不为贵州所独有,但却以贵州为最,值得研究、介绍。  相似文献   

14.
谈我国佛教石窟迦叶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因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我国石窟迦叶造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对我国佛教石窟现存迦叶造像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扼要分析其在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中保持一定程式的同时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并合理得出佛教造像普遍遵循象征主义和圣事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智冠 《法音》2006,(5):10-11
中国自古有句古话叫“苏杭熟,天下足”,不仅如此,还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传。我想这就足以说明杭州和苏州以及舟山等地在中国是人们向往和生活的好地方。当然,在中国佛教界,在杭州有灵隐寺、宁波有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特别在舟山有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普陀山,尤其是因为洛迦普陀山的法雨寺、普济寺、慧济寺这些名刹的存在,也表示浙江所处的重要位置。在这样山清水秀和历史悠久的浙江省杭州和舟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我仅代表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表示衷心祝贺,也为筹办本次活动辛劳的各位同仁表示问候,同时更加感谢邀请我们韩国佛教…  相似文献   

16.
正一、寺院历史南山禅寺原名石泉寺,为山东龙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寺庙。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代时传入龙口,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庙宇,境内著名寺观有三观八寺之称,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唐代贞观元年(627)初建,宋建隆、明万历、清雍正、光绪年间屡经重修。鼎盛时,庙容金碧辉煌,为邑内一大胜景。寺址位  相似文献   

17.
公元5-6世纪的北朝是中国民族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则在这时起到了特殊作用。北朝三教以"戎华之争"为特点,佛教一方面反对儒道二家,另一方面又用儒家的"孝"之学说去批评正在进行的灭佛行为。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忙着从传统文化到儒家文化的转型,佛教一时成为各民族政权的公信仰,国家建立了僧官管理系统,佛教的回报就是拜佛即拜皇帝。  相似文献   

18.
西蜂窝寺是甘肃境内最早的佛寺之一,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印度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诸教派均在该寺留下印迹,并交相融汇。寺内高僧辈出,其中不乏彪炳青史的爱国高僧。西蜂窝寺承载着汉藏民族友好交流佛教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树立了汉藏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主席对中华文明做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具体阐释时,习主席指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和重要意义:"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1月17日晚,由凤凰华人佛教、苏州寒山寺、重元寺联合主办的凤凰佛教新春雅集在重元寺隆重举行。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寒山寺、重元寺方丈秋爽法师,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北海禅院住持明贤法师,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仼、福建古田极乐寺住持定空法师,河北邢台佛教协会副会长悟贵法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