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中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询(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授过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今山中尚存古黄帝词、龙栈道。汉末,有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人山修道。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  相似文献   

2.
青城有巨樟,质香溢四方;干直高百尺,浓荫盖山岗。青城有峻峰,雄伟似丰碑;峰入白云里,日月共光辉。青城多兰草,瘦骨叶条劲;脱俗显清景,幽香满山间。青城有清流,淙淙永不停;处处蓄甘泉,纯净又醇馨。青城有仙人,名唤傅元天;功成归真去,悟道常静宁。化形此山中,处处现精神。悼念傅元天大师@李养正  相似文献   

3.
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号称天下第五名山,亦称“洞天第五宝仙九室之天”。它位于四川省灌县西南三十华里处,背靠岷山,面临川西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天师洞为枢轴,周百二十余公里。全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处胜景。这里峰峦叠嶂,诸峰环绕,远望状如城廓,故名“青城”,又称“清城都”。青城山林木蓊郁,四季清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收。清张之洞在这里吟出了赞美诗句:“岩壑回互三十里,青苍不落无春秋。层峦簇簇散花竹,长坂往往开田畴。随处涧泉堪濯足,登攀不为芒鞋愁。……”故青城山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称。相传黄帝曾访道青城山中,拜仙人宁封子  相似文献   

4.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  相似文献   

6.
天竺山今昔     
天竺山,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境内,距县城40公里。主峰海拔2074米,总面积两万多亩,是终南山山脉的分支。其山连绵三百里,横空如黛,崚嶒兀立,四季云飘雾绕,变幻迷人;古木参天,苍莽青翠,奇花异草,四时馥郁;山中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随处皆是,是陕南著名的道教胜地和游览区。 天竺山原名牛山,以其山势似老子西出函谷关所骑青牛而得名,又因山中有三个直入云霄的巨峰,故又名天柱山。到了明嘉靖年间始更名“天竺山”。其原因一种说法是:当时山阳知县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第六期刊载了关锋、林聿时两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一文,意在论证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体系,文章中主要论点是对我和冯景远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刊载的“老子的研究“一文而发。最近又读到人民日报汉友兰先生和关锋、林聿时两同志的关于老子的文章。对于老子的时代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一致;对于老子哲学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对立。冯先生的结论虽与我相同,但采用的方法我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8.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1,(3):129-136
“老子”公案自古至今,到二十世纪初“古史辨”派再度为此引发了数十年的激烈争辩。七十年代帛书《老子》、九十年代竹简《老子》的发现,令汉语学界一片兴奋,皆以为“老子”公案可以就此了结。本文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检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就我们现有的材料,尚不足以了结“老子”公案。因此我们还需要等待新的发现、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青城问道     
成都的西南方,有一座郁郁葱葱、秀美灵巧的山峦,那便是天下闻名的青城山。“云作玉峰时北起;山如系浪尽东倾”,形象地道出了有城山的风貌特色。从1989年第一次到青城山,至今已经悠然逝去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里,我去了很多次。今年5月,我又怀着探幽问道的。心境,再一次来到青城山。有城山现有经政府批准开放登记的官观9座,道众114入——其中乾道55人,主要居住在上清宫;坤道59人,主要分居在建福官和天师洞。这种格局是1994年青城山道协实行“乾坤分院”而形成的。在与青城山道人们的接触之中,我深深地被他们弘扬祖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1.
“道”义解析赵毓民,赵琳前人对老子的注疏是前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条件下对老子的理解,未必全合老子本义。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们宁信老子所言而怀疑那些玄虚难懂的注疏。为了悉心领会老子原文,我们根据五千言中概念性词汇反复出现、一章之内...  相似文献   

12.
1991年1月15日,青城山道协在天师洞召开了“1990年年终总结会”,全山各宫观和自养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就1990年青城山各宫观在青城山道协领导下,在健全宫观管理体制、生产自养、接待、培养接班人、维修宫观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认为1990年青城山道协的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各宫观都为青城山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青城山道协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一些年轻有为的道友进入了领导班子。现在青城山道协除会长傅元天大师外,其余成员的年龄均在35岁左右。通过1990年一年的工作表明,这个年轻的班子是合格的,是值得信赖的。第二,1990年,青城山三个经济核算体制通  相似文献   

13.
青城山广大道众,几年来,在青城山道教协会的带领下,发扬道教“以劳作而食为天赋”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积极从事本山特产“道家酒”、“贡茶”等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旅游服务的行业劳动,年均创产值在三十万元以上,为祖国四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在实现自养有余的情况下,还办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善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青城仙山被列为四川省道教开放场所,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省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重新成立了青城山道教协会,一九八四年四月,按政  相似文献   

14.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道”论是自然主义的,是宇宙论的,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是在于探讨自然宇宙的奥秘。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的批评就更加久远地影响了老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可是于今看来,  相似文献   

17.
《老子》自面世至今,版本繁多,各家注释解译之数量更是汗牛充栋。《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但是,道教界并不否认老子的无神论思想.老子的“道”的立场、观点是唯物主义,《老子》八十一章没给所谓真的鬼神留一点位置,老子不信鬼神,《老子》深奥的哲理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老子》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领先。《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在无神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他多次出版著作绎读《老子》,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集中阐发,老子是第一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先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代表弱势群体说话,“同情弱势群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对老子哲学的影响王光龙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把老子哲学同周初的敬德保民思想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老子哲学深受周初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老子哲学对“德”范畴的使用方面,“德”的具体内容展开以及整个老子哲学在逻辑思维形...  相似文献   

20.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