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5,18(2):32-41
本研究是通过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的探讨,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思维这一方面有无差异,并分析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400名3—6岁儿童,分四个年龄组,每年龄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半,或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该年龄中的比例选择一定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三种类比推理的平均成绩及发展水平,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同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类比推理的成绩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多种相互联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连接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残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上海市286名残障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残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结果发现:核心家庭占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家长学历层次和经济收入较低;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很有必要,但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大多数家长除了与教师有较好的交流合作外,在与家庭其他成员、其他残障儿童家长以及邻居的交流合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取120名12岁儿童作被试.(a)调查外向性格、神经过敏症及场独立性之间的关系.(b)调查外向性格和场依存性对两个认知作业(推理和回忆散文)的影响.(c)研究人格特点和言语——表象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5.
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自编问卷在广西5所中小学选取792名中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同学、老师和家长欺负的比率及受欺负方式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中存在普遍的受欺负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欺负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但受教师和家长欺负到初中后反而呈上升趋势。2、儿童易受同伴的直接言语欺负;男生比女生易受同学直接身体欺负。3、儿童易受家长的直接言语欺负;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家长的间接欺负;初中阶段女生比男生易受家长的直接身体欺负。4、教师对儿童较多使用间接欺负和直接身体欺负。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教师的直接言语欺负;初中阶段男生比女生易受教师的直接身体欺负。  相似文献   

6.
好家长的标准是什么?本调查利用自编问卷,对上海市部分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了上海市民对目前好家长标准以及21世纪好家长标准的看法;了解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子女年龄的家长对标准的不同看法;以及上海市民评定好家长的心理维度指向①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②对自己的态度和要求。这对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广州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可能造成的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分别在广州七所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中选择了146名和171名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用11项认知能力测验对这些儿童进行测查。一年级独生儿童在言语记忆和一般常识项目上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儿童。研究认为,一年级独生儿童在与一般认知能力有关的项目上具有优势。而五年级的独生儿童在认知作业成绩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优势。另外,独生男童在一般常识方面优于独生女童。作者用独生儿童受到较大的父母关注和投资来解释一年级独生对非独生儿童在认知方面的优势。随着儿童的自然成熟和学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从而使五年级独生儿童未能在认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7岁儿童语言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军  陈会昌 《心理科学》2005,28(5):1126-1130
通过对64名7岁北京市儿童的实验室观察来了解他们气质特点和语言表达发展状况,并对儿童家长进行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发展有密切联系;儿童的气质与其语言表达发展的关系在个别维度上显著;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对语言表达水平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法、访谈法,对0-6岁儿童家长与教师的早期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两类群体认为儿童在0-6岁期问最需要关注的是健康的身体素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坚持与专注的学习品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0-3岁、4-6岁)需要关注的素质与早期教育方式因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3)青年人与中年人评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与家长在多个项目的评定上呈现出差异.研究的结果对早期教育的导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弱智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娟  蒋骊 《心理科学》2005,28(2):347-350
对200名弱智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弱智儿童的父、母亲之间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儿童的家长在心理压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家长的心理压力与其对事件的应付方式、生活质量以及弱智儿童的行为表现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家庭教育在儿童行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儿童的自理行为和品行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各种方法如合同法、隔离法等能有效地帮助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自理行为和品行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希望在父母与学前儿童之间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成人特质希望量表、儿童希望量表(他评版)及教养方式问卷对1034名学前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希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希望,教养方式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模型对于父亲和母亲完全等价。说明希望存在代际传递性;希望水平高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进而提升学前儿童的希望水平;并且父亲和母亲以相同的模式将希望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儿童。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西安城区10所小学787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方面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有18个行为项目的教师问卷(每项按五等评分)及家长问卷;对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据所聚类的项目内容,将所得四个因素命名为人际关系、自我中心、学习动力和独立性,进行多变量的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和学习动力比非独生子女强烈;而独立性却比非独生子女差.这说明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方面既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说得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师和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218名家长和37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认知发展和一般知识基础、家庭6个维度,考察了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的看法,并比较了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差异。结果发现:(1)整体上看,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最重视身体健康、注意力、教养方式、自信心、学习兴趣、会听课等方面的问题;(2)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比较接近,而小学教师相对重视服从权威、父母教育程度、文明礼貌、自我中心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幼儿教师相对重视抗挫折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3)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在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许多教育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呢?为了解这一情况,笔者前不久进行了一次“家长对子女的期待”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一、基本情况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深圳特区内549名幼儿(其中男童301人,女童248人,独生子女356人,非独生子儿193人)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在这里,我不想,也不可能穷尽其中所有的现象,而只能着重考察那些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当代“独生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的种种异常。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性格优势的预测贡献率约为积极养育方式的1.9倍;(2)性格优势在积极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075%.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是独生,孩子容易受到溺爱,产生“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他们习惯于享受特殊待遇,对家长不尊重,任性发脾气,事事只想自己,不顾别人。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为了纠正儿童“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把只知“受爱”转化为“给人以爱”,使他们能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马场道小学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了“心中有他人”这一研究课题在三年一班进行实验,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在“心中有他人”方面道德行为的现状。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他们懂得在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家里要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在邻里要和睦相处,主动帮助他人。从而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步树立起“人人  相似文献   

20.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