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约有300多万人。瑶族中的蓝靛瑶、过山瑶和茶山瑶等支系至今仍虔诚地信仰道教。瑶族道教因来源于早晚不同时期而形成不同的教派,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其原始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教派。本文将据其来源、教义、道法科仪、神灵系统、经书等各方面的差异,讨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分野及各派的特点。一、梅山派及其特点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支派,尤其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梅山派之名并不见于中原道教经典,而是…  相似文献   

3.
道教驱邪法师的传统是宋元以来中国南方重要的宗教传统。道教法师崇拜亦构成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至迟在11世纪初,闽西开始活跃着一些道教的驱邪法师。到11世纪中期,闽西已出现较有影响力的法师神崇拜。闽西法师崇拜主要有作为祖神、地方保护神和法派祖师三种不同崇拜形式,若以来源为标准则又可分为源于当地和传自外地两类。文章主要分析了这些不同形式和来源的法师崇拜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讨论了闽西法师传统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在福建道教中,有一个分支教派称闾山派,它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布于福建各地.这一历史悠久的教派与远在湖南的梅山教有许多渊源关系,它们不仅同属一个古巫系统,而且互相还有交流与影响迹象,为长江中下游之南方巫法闾山派的共生物.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曾提出东巴教的"派别"概念,本文认为东巴教没有如其他人为宗教那样的教派和派别,没有东巴自我认同的教派。学者们所说的东巴教的"派系",仅仅是根据其不同特点、民族支系、语言习俗、仪式和各种宗教行为的差异而做的一种分类,不能和基于对教义的不同解释理解、教规的差异等而形成的"教派"等同。东巴教还没有形成教派与它尚未形成系统的教义相关,但东巴教有不同区域和支系的差异和特点,对经典的解读也存在各地的差异,正在产生形成教派的一些因素。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探究,可以探寻各民族民间信仰发展到人为宗教过程中逐渐产生教派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依照地域、祖师和道门的不同,道教曾产生了众多派别,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最主要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派(又名全真道)、南方的正一派(又名正一道)。全真道素来重视戒律的传承和遵守,"冠巾"和"传戒"分别指全真道信仰者离世出家,受持道教戒律,成为一名真正修道之士的必经宗教仪轨。  相似文献   

7.
正"师教我国南方法师仪式及其背后相关的一整套民间信仰文化传统,涉及神灵、道坛、庙宇、传说故事、仪式戏剧和习俗等事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已积累了大量翔实的个案,但至今仍缺乏综合性的研究。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支广泛流行于南方的仪式传统,打通学界以往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研究。当把来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众多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数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时,会发现很多个案不易察觉的问题,如各地法师仪式传统内在的共同特征、仪式结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与其他信仰文化的互动,特别"指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11)
<正>一、与会海内外高僧大德、知名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摘登学诚会长接受新华网和佛教在线采访谈到本次论坛的主题"同愿同行,交流互鉴",学诚法师表示:不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无论是哪个教派,哪个宗教,哪一种文明,都需要交流  相似文献   

9.
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对这里主要的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各个派别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因为我们读了很多历史上有关这些教派之间相互对立、迫害,甚至于战争的故事,看到这里的不同教堂前而树立的不同教派的名字,难免不产生一些“历史联想”。后来,和不同教派的美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甘肃省临潭旧城回族内部在日常宗教实践中存在的区别,展现了地方社会内不同教派在服饰、婚姻策略、宗教生活、丧葬、纪念和墓地安排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了这些差异性在日常实践层面维系宗教群体延续的作用。同时指出,教派作为人为性的一种社会建构,在社会实践中一旦获得承认,并具有合法延续的可能性时,其教派特征就会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上表达出来。所有这些表达都是宗教群体集体认同的体现,也是日常实践中区分"我群"和"他群"意识的体现,其价值目标还是在于使宗教群体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教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与重新整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伊斯兰教而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教派、学派的此起彼伏、推陈出新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  相似文献   

12.
伊巴迪教派源于温和的哈瓦利吉派,最早形成于巴士拉,其名祖为阿卜杜拉·伊本·伊巴德。公元8世纪,伊巴迪教派传入阿曼,形成独具特色的神学、法律与政治主张。阿曼伊巴迪教派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建国浪潮,为阿曼政治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伊巴迪教派的政治治理原则奠定了阿曼部落社会的基调;传统伊巴迪国家的挑战型塑了现代阿曼苏丹国的统治策略;作为一种传统意识形态,伊巴迪教派的价值观仍然主导着阿曼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一连在电话里约了三次,妙文法师终于挤出时间,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他从南方募化回来的第二天,我们便驱车前往位于新宾县北四平乡宝汤村外的南赡极乐寺。  相似文献   

14.
刘东 《法音》2012,(7):65-66
本刊讯6月12日下午,台湾中台禅寺副住持兼发言人见允法师、副住持见竟法师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的热情接待。演觉法师在广济寺大客厅会见了见允法师一行,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有关人员陪同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15.
2002年7月23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明旸法师因病圆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明晌法师送了花篮,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明旸法师爱国爱教一生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江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到宗教工作时曾多次提到“我与明旸法师是好朋友”。江泽民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就十分关心和支持宗教工作,1987年他与明旸法师的一次见面,后来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这位当代高僧之间的一段佳缘。  相似文献   

16.
水帘寺 《法音》2005,(11):36-36
本刊讯10月15日,河南桐柏县水帘寺隆重举行妙侠法师升座法会及庆典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其送座,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为其挂珠。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孟令峰、省宗教局助理巡视员田坤一、省政协民宗委主任马连兴、南阳市委统战部部长郭庆之、市政府副市长张振强、桐柏县党政有关方面领导,与来自省内外的诸山长老和四众弟子60余人参加了庆典活动。在升座仪式上,圣辉法师、永信法师分别代表中国佛协和河南省佛协对妙侠法师荣膺水帘寺方丈表示热烈祝贺!圣辉法师指出,桐柏山佛教在我国佛教界有较大影响,近现代僧才辈出,为我国佛教事…  相似文献   

17.
《宽霖法师传》(谭天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和《巴蜀高僧:心月法师传》(刘朗禅、潘朗德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先后面世。《宽霖法师传》对宽霖法师的一生比较详尽地作了描述,其作者用报告文学的笔法,结合宽霖法师的生活、经历、所住地点的美丽风光,情景交融,令读者如临其境,生动感人。宽霖法师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佛教协会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巨赞 (1908-1984)法师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他毕生爱国爱教,赤诚磊落,深为世人钦仰。现就我的见闻所及,略记其生平风范,以资纪念。 30年代,日本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发动了侵华战争。巨赞法师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  相似文献   

19.
金易明 《法音》2001,(11):29-29
本刊讯10月28日,座落于上海嘉定区南翔古镇的留云禅寺隆重举行一期工程竣工暨佛像开光法会。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邵钟居士、王永平居士、慧明法师、妙灵法师,市佛协咨议委员会主席观性法师,秘书长照诚法师及悟明长老、觉光长老、了中长老、慧雄法师、明乘法师、浩霖法师、药慧法师、圣轮法师、明光法师、无相法师、果林法师、秦孟潇居士等海外长老法师、护法居士,嘉定区党政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四众善信出席了庆典。在庆典仪式上,上海留云禅寺修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慧禅法师介绍了留云禅寺建设的基本情况;觉醒法师宣读了中…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我们齐聚巨赞法师的故里江阴市,隆重举行巨赞法师研究会成立大会,可谓因缘殊胜,可喜可贺!我国佛教界的著名领袖、一代高僧巨赞法师一生爱国爱教,无私奉献,为国家、为佛教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和精神是留给当代佛教界乃至文化界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深入探讨、阐扬和传承巨赞法师爱国爱教精神和学术思想,对加强佛教思想文化建设,促进佛教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赞法师是爱国爱教的典范。法师爱国爱教,是党和政府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其一生行谊留下了与国家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担当精神。抗战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