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观鲍德里亚一生的学术思想,其最大的特征是以"符号"为切入点、核心和灵魂."符号"是其理论演变的基础,对符号本身理解和建构的变化是其整个理论体系演变的内在根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其理论的演化就是符号自身的演化,把握其理论体系中符号的演变是把握其整体思想的根本和捷径.  相似文献   

2.
<正>新冠疫情暴发已两年有余,在疫情冲击下,法国穆斯林移民在社会融入方面不仅面临着主流社会的理解、接纳等传统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生存、经济与民生等一系列新生问题。疫情背景下,关注法国穆斯林移民的现实困境,探讨其在法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合理性路径,对于认识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和多元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中学生谈恋爱普遍得很,而且许多都是公开的。”某职高高二男生何某坦言,在他们班上就有五对。他自己从初中开始就被女孩子追求。收到诸如“从看到你的第一眼就被你吸引了”之类的字条是常有的事。初中他就有了公开的女朋友,上高中分手后又交上了一个。他的解释是:“别人找了,自己不找心理不平衡,况且家里也不反对,自己觉得开心。”某中学一位高二女生说,早恋现象在初中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移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给英国社会整合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分追求一致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文化尤其是少数族群文化的忽视,过分强调多样性,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竖起重重藩篱,分散的认同和忠诚会给社会带来碎片化和分裂的危险。这样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处理多族群问题时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超越现代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通过确立信任,在合理界限之下取得最大共识;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协商来寻求理解和共识,通过再分配政策调节来促进社会内部的流动性,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公民身份和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来增进认同感和政治忠诚,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取得平衡,方能实现社会整合、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6.
马西恒  童星 《学海》2008,114(2):15-22
本文是一项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性研究.作者在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调查发现,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称之为"敦睦他者".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与文化创新是一个被研究人员用得越来越多的词组,因为这是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为其负责主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工作组选的名称。创新是指通过给市场带来新理念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增长依靠基础设施,后者通过,比如克服数字鸿沟来提供服务和知识获取。当前的移民和难民危机充分表明,当务之急是制定出有利于新公民的社会和文化创新政策——这些政策要让他们感到以完全的尊严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对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建构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中的新移民可能面临着双重脱嵌的境遇,这种悬置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归属的困境,在主流话语体系无法满足其意义需求时,包括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为个体应对融入困境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新一代重建文化信仰体系的尝试。这又与兴起于北美的新世代运动遥相呼应,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与信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二、对策在分析了我们今天生活中面临的一些主要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之后,我们从社会生活与个体生活的发展的角度,从中国朝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的角度,讨论一下社会的可能的对策,但是这样一种立场并不是毫无问题的。就以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来说,它在今天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仍可能导致一国人民的利己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应当把有关的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的利益考虑进来。此外,个体的独立化发展也未必是在使人的个性更丰富,现代的社会交流媒体的商业化造成了一种匿名的无人称的文化现实,它甚至有剥夺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迄今对城市新移民的分层研究中,大都集中于户籍和职业流动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居住。本文以解析"居住权"为切入点,将居住权利视作市民权/公民权的一部分,并以上海的政策文本为对象,剖析新移民"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居住权分层现象。作者认为,"居住准入资格"是城市新移民的一个新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背后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基于城市利益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诉求,也是城市体制、机制互动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基于新移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城市政策采取了松紧的、有限开放的居住政策。这种居住政策的安排是城市社会的吸纳与排斥机制的作用,也是与城市利益、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结果。与此同时,城市居住资格也成为新移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区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居住权分层已经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阶层属性差异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21,(1):60-67
近年来,家庭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呈现出不同于原有家庭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样态。这样的学术现象对中国的家庭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本研究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并梳理介绍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日本战后家庭社会学演变的分析,旨在说明,在中国、日本等后发国家,社会学的家庭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知识界的社会认知需要密切相关;在方法上则一直与整体主义方法、实证的社会史方法,以及传统文化论等方法缠绕在一起。对作为社会基础性制度的家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动局面及学术生态的推动或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理论、社会思想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这种国际学术史的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家庭现象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首先,本文在第二节中提出了谎者悖论所包含的一些问题,比如加强的说谎者悖论,Curry悖论,Yablo悖论,偶然的说谎者悖论,以及塔尔斯基的真不可定义性定理。其次,在第三节简单介绍了塔尔斯基的分层理论,并且指出了他方案的一个最大不足之处就是把一个真谓词分成了很多个个真谓词,这和我们的直观很不符合。之后在第四节介绍了我的一个解悖方案,并讨论了它的一些性质,比如可靠性,完全性,以及我的方案和塔尔斯基方案的区别。第五节说明了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我的这个方案下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3.
蔡玉萍  罗鸣 《学海》2015,(2):82-9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中国农村至城市移民的研究一直快速增长。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实践来探讨相关学术研究需要更新的议题。首先,本文指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管理控制策略相继出现,研究者亟需突破有关农民工群体的同构型假设,更加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内在分层、碎片化和两极化。同时,研究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农民工反抗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这种多元化对中国阶级形成和阶级关系的长远影响。第二,研究者需更注意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顾客市场等等——如何影响资本与工人的博弈。第三,中国农村至城市移民的迁移模式对家庭的概念和其蕴含的假设提出了挑战,这亦是一个新的课题。第四,农村至城市移民不再仅仅是劳动力的同义词,他们将会深刻影响城市的小区生活和宏观的城市化。第五,研究者不应再将移民视为弱势的少数群体,亦需看到他们积极的甚至成功的生活经验。最后,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动机需要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掌握世界方式的道德,是社会的人在有社会意义的价值观中的定向,是善与恶、需要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中的定向。掌握现代社会的道德,在本质上包括道德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关于当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某些概念,以及未来可能的和理想的前景。因而,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预测,受道德本身职能规律性的制约。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掌握社会未来的道德,保证道德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无神论与无意义、荒谬和人生价值对无神论的另一个普通批评,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据说,无神论关于人的生存有一种凄凉、悲观的观点。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同样都表达了这种观点。因此,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是一个信仰者——认为,"古有定论:一种纯粹的自然主义人生观,无论其开端如何热情,但其结局悲伤是肯定的",而19世纪的一个生物学家,一个不信仰者罗曼尼斯(G.L.Romanes),则在其著作《有神论的一个公正检查》的末尾承认:"随着对上帝的这种事实上的否定,对我来说,宇宙就失去了它动人的灵魂"。其他一些不信仰者也表达了对人生深沉的悲观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CGSS2015数据实证分析了宗教信仰、社会支持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根据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宗教信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第二,社交活动频繁者更幸福,其中来自亲朋的社会支持能够显著促进幸福感的提升,但是来自近邻的支持并不能显著影响幸福感。第三,总体来看,社会支持力度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宗教信仰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未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宗教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社会支持力度的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外学界开始注重研究社会下层,这一社会史领域的研究转向,诱发出20世纪后期国内盛极一时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研究热潮,中等社会研究、下层社会研究蔚成时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对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建构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中的新移民可能面临着"双重脱嵌"的境遇,这种悬置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归属的困境,在主流话语体系无法满足其意义需求时,包括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为个体应对融入困境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新一代重建文化信仰体系的尝试。这又与兴起于北美的"新世代运动"遥相呼应,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与信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