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静 《现代哲学》2016,(5):97-102
朋霍费尔的责任伦理思想主要集中于《伦理学》,部分分散于《狱中书简》。由于对朋霍费尔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不能脱离他的生存背景以及神学视域,本文尝试将朋霍费尔的责任伦理思想置于他的神学以及伦理学语境中,以期厘清朋霍费尔责任伦理思想产生的具体背景,并在基督教背景下,更好地把握朋霍费尔的责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莫尔特曼的政治神学是其希望神学的逻辑延伸与必要组成部分。政治神学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它是关于复活与十字架受难的辩证和谐统一。政治神学的上帝是被钉十字架的、受苦的上帝。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上帝与不信神的、被上帝遗弃者结合。解放是指从政治偶像及焦虑中解放出来。拯救不仅仅是传统所谓从罪中救赎。除了罪以外,人还有无缘无故地遭受的苦难。上帝站在无辜受难者一边,并亲自受苦。这是新的神正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宗教偶像的破除,也包括政治偶像的破除。注重行动与成就,使人变得冷漠,对人缺乏同情,缺乏激情。现代神学的趋势是与社会现实结合更密切。  相似文献   

3.
袁世国 《天风》2007,(6):46-48
与二十世纪其他著名的新教神学家不同的是,朋霍费尔不是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也不是因为他父母在信仰上的敬虔对他的影响。1906年2月4日,朋霍费尔出生在德国布列思劳(Breslau)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基督徒的家庭,从父辈以上,他的祖先中出过不少专家学者。他的父母品格出众,信仰敬虔。所以他从父亲一方继承了善良、公正、自制和干练的品性;从母亲一方继承了对人类的理解和同情,对被压迫者事业的忠诚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到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在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天风》2003,(9):F002-F002
9月23日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当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感同身受上帝眷顾和带领,使中国教会5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时,我们会更多地体会到,从上帝丰沛的恩典中,所领受的丰盛的生命。 三自爱国运动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神学思想建设,而且神学思想建设必然带动着中国教会其它事工的发展。当我们在本期内容中,阅读丁主教在华东六省一市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演讲和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天风》2013,(3):19-20
改教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十字架神学”,他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因此,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无论他的说法是否全面,至少他提醒了我们“十字架”对于理解基督教神学、认识上帝和基督的救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默想主耶稣的受难之苦时不妨一起思考一下十字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18世纪北美大觉醒运动产生的背景,介绍了爱德华兹生平,分析了爱德华兹神学思想中的加尔文神学的因素,指出《信仰的深情》一书对今日的基督徒的规箴作用。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如何看待理性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在上帝面前拥有一种圣洁、深沉的信仰情怀。  相似文献   

9.
文摘     
教会需要与人民共同分享喜乐与盼望梅康钧在《天风》2005年第1期撰写文章,提出宗教与社会和谐,从教会而言,则必须本着信、望、爱的原则,积极走进人民,走入社会,真实地体验上帝在社会生活中的旨意。今天的中国,中国基督徒自主地与人民团结,渐渐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而教会致力于宣讲上帝就是爱的讯息,真正与人民共同分享喜乐和盼望。近年来,中国教会倡导和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十分强调神学应成为与人民相和谐的理论支持。教会所传递的信息一直是鼓励中国基督徒在与人民共同创设的和谐社会中,进行极有社会价值的工作。中国基督徒有着这样的省觉…  相似文献   

10.
圣乐的美     
区别世俗音乐的基督教圣乐,有其特定的神学内涵,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本质,它是基督徒宗教意识与生命理想的美学表现。 两千年来,基督徒遵从圣经的指示,“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音乐成为崇拜活动不可或缺的仪式。而基督教圣乐所表现的神学内容来自《圣经》的启示。这部西方文学史、宗教文化史上的典籍,运用十分生动的文学语言叙述、描绘上帝创造万物的大能;表达了对上帝智慧和权力的敬畏;对人类始祖原罪的认同;对上帝舍子救人类罪恶的感恩;还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受孕神灵,圣子降生在马槽等系列传奇色彩的基督教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1.
韩愈 《天风》2017,(5):13-14
<正>平衡劳碌与安息,享受与神同工的喜乐一、从圣经看工作:与神"合作创造"基督徒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工作神学"是否健康,既影响到教会的社会形象,又影响到信徒的个人生活。工作神学涉及诸多方面,笔者在这里讨论工薪阶层的个体基督徒,从信仰上应当如何看待和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君子之思     
《天风》2015,(6)
<正>(一)生生神学2010年4月,袁益娟的《生生神学——汪维藩神学思想研究》出版。导师牟钟鉴、段琦在"序言"中写道:汪本人神学的主题,突出一个"生"字,即突出一位动态的生生不已的创造生命、维系生命、广生万物的上帝;一位体现上帝始生万物之至善的、"开生灭死"、拯救生命、成全生命、完善生命的耶稣基督……而这些神学最重要的是落实在中国基督徒身上,要使他们成为"以护生为大德与至善,以至诚应天,保护生命,扶植生命,直到个人修养上借助天力,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天风》2003,(3):1-1
当美国攻打伊拉克倒萨行动一触即发时,欧洲教会领袖与普世基督徒正积极努力呼唤和祈祷世界和平。在本期首篇己故的孙彦理主教的“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恩赐,是要我们过美好的生活,如同,耶稣降生时天使的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以呼唤和平到人类的安居乐业,中国基督徒与普世基督徒始终关注着自身生存的空间,正如丁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徒敬拜一位爱我们,同情我们,与我们一道遭受苦难,循循善诱的上帝,这个转变是一种真正的释放”。的确“中国基督教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中”,因为“基督徒的  相似文献   

14.
克莱蒙神学院的神学学者们对中国进行了10多年的过程哲学的输入后,于2015年打造出并向中国输入"有机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却发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上帝进行重新诠释的过程神学。以重振基督教为理想的神学学者们打造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含有很多神学特质,他们宣扬末世论,鼓吹建立宗教共同体,号召人们要信仰上帝。基督徒们如此热衷地向中国推销以神学为硬核的假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实现他们重振基督教的理想。中国的理论界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卫 《天风》2006,(17):34-38
本文以处境神学为切入点,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认识。作者作为“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基督徒认为,今天的青年基督徒在对“三自爱国运动”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除了从历史课本中认识“三自爱国运动”之外,更需要从神学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三自爱国运动”。作者运用处境神学的方法分析了教会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并得出结论认为,“三自爱国运动”的思路与处境神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三自爱国运动”的产生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发展的结果,它是中国基督徒面对新处境的新思考,带来的新行动;同时,作者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作为“三自爱国运动”的延续,是中国教会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肖安平 《天风》2022,(2):30-31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教会也投入到了祖国的这一事业中去,正像各国基督徒为自己的国家独立和发展做贡献一样,我国不少基督徒也用自己的行为将信仰实践于此,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是在中国为基督做见证.这使得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考富有实际内容,我们从神学上去理解和诠释教会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有神学依据的,并看到教会参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04,(9):22-22
各位嘉宾、主内同工同道们: 我觉得很荣幸,能再次来到香港,并且参加"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开幕式,我相信这个展览将会让更多海内外朋友真实了解中国教会,进而真实了解中国。为此,我们共同预祝《圣经》展圆满成功。 中国基督徒大都拥有自己心爱的《圣经》。中国基督徒是爱读圣经的基督徒,《圣经》在中国基督徒的心灵和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圣经》和其他书不一样,它告诉我们上帝要我们做什么。上帝要帮助人理解上帝的教训,努力地追求认识上帝、理解他的旨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着基督教灵性或灵修生活的界定、范围、构成要素、基本特征以及对于基督徒的影响与意义做出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介,指出基督教的灵性实践如同其神学思辨一样对个体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奥 《天风》2010,(4):22-23
##正##崇拜是我们基督徒每个主日都要举行的活动,是我们基督徒对上帝仰慕、尊重的情感历程。在崇拜中,我们将上帝当得的荣耀归给他。圣经中常用"跪下"、"侍奉"来形容崇拜,提醒我们崇拜上帝是每一个信徒的本分和终极意义,也是教会合而为一的整体行动。2010年2月17日,  相似文献   

20.
历代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透过对中国古藉和对人们的生活姿态的研究认为,天主的启示:(1)既在西方,也属东方;(2)不但有其特殊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换言之,从基督徒的神学经验来看,一方面,透过降生成人的圣言,我们发现了中华文明中的神圣元素;另一方面,这样一种发现过程的神学经验及其内涵可以互为因果地补益以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