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州从谂为南泉普愿弟子,禅门巨擘,其"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独具一格的赵州禅风对后世禅宗产生深远影响,并被佛教其它宗派所借鉴与吸收;其影响甚至绵延至当今韩国、日本等国。鉴于赵州在禅宗乃至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及巨大影响,笔者试据《祖堂集》等佛教早期史料中关于其生平、语录等记载,对其禅法思想、驻锡观音院前的行脚经历、法脉传承等方面作几点探讨,以期有助于赵州从谂的相关研究,以及为当今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州从谂(778-897),是唐代最著名的禅宗僧侣之一。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影响远播日本、韩国等汉传佛教圈,千年不绝。本文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对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作了较为清晰的勾勒,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以其禅机玄妙,辩才无碍,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直下承当,天下参禅学佛者无不悚然信服。形成风靡唐宋、独步一时的“赵州门风”。赵州一生行履,曾九游圣地五台山,为五台山禅宗丛林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凉山志》卷3《高僧懿行》特为赵州辟传,列为五台高僧。赵州行履赵州(772—897),唐代禅僧。曹州郝乡(山东菏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法号从谂。幼时性情孤傲不介,“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宋高僧传》卷11)。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从师披剃。受具足戒前,听说普愿禅师道化翕如,言满天下,便赴池阳(河南南阳)  相似文献   

4.
早就听说赵县柏林寺的大名,唐代从谂大和尚以80高龄在这里开禅宗一派著名道场,“赵州祖庭”和“古佛道场”在佛教史上留下佳话。以后有幸工作在仅距柏林寺百里的石家庄,我们多次到柏林寺参观、瞻拜,并向该寺住持净慧大和尚请教关于当代佛教的问题,净慧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铃木大拙(1870~1966),我想基于“人”的概念研究一下铃木对《临济录》①和《赵州录》②的评价及译解,他认为“人”的概念是这两部著作共同具有的。《临济录》和《赵州录》是两部分别记载临济义玄(?~866)和赵州从谂(778~897)语录的禅宗经典。传统上称它们为“禅宗语录之王”③,铃木曾说过《临济录》是“被许多人看作我们现有的最优秀的禅宗论著”④。不过,他评价最高的禅宗言行集则是《赵州录》,铃木认为它不仅具有与《临济录》同样生动的禅的知见,而且鲜明表现了禅宗慈悲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在《祖堂集》等禅籍中,记载有赵州从谂禅师与小师文远进行论义游戏比赛的公案。由于从谂禅师在论义中故意互窜混淆了关键词“胜”的语义理解层次,所以小师文远无论怎样都处于败方。本文试以悖论的逻辑原理来解析这则饶富禅趣的公案,并指出这则公案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禅宗思维方式中的超乎常规逻辑的超逻辑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森田疗法被西方学术界誉为禅疗法。森田疗法受佛教之禅宗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其治疗模式可知:森田疗法虽与禅宗有所关联,但是与作为古印度佛教之源的原始佛教宗旨完全相悖;森田疗法依托于禅宗,但与禅宗修行的目的有本质区别;森田疗法与禅宗的关联主要体现在"顺应本心"、"参话头"、"守一不移"等观念上。换言之,森田疗法从根本上源于道家之自然,而这恰好与禅宗的形成中吸收了道家理念的事实一脉相承。因此,森田疗法名为禅疗法,非佛教修行法要,实则体现了道家自然之韵味,从根本上符合人类身心修养的旨趣和韵味。  相似文献   

9.
陈星桥 《法音》2002,(8):20-27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中兴已有15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座大刹。“生活禅”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同时,人们对柏林寺祖师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当年赵州和尚于此拈槌竖拂,举扬宗风,以至有“天下赵州”之誉。而今赵州塔下,郁郁葱葱的新生松柏伴随着千年古柏茁壮成长,令人有满目青山之感。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重放异彩;经历十年浩劫,柏林寺枯木逢春,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曾听净…  相似文献   

10.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11.
悟凡 《法音》2013,(4):49-50
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佛教绵延至今,法脉传承清晰不辍的只有禅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至唐末五代就渐渐湮没无闻,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传承了下来,也因此佛教中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谓。临济而后,至北宋有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形成禅宗史上的黄龙派、杨岐派,禅宗的"五家七派"  相似文献   

12.
待客之道     
佚名 《思维与智慧》2004,(10):38-38
赵王特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相似文献   

13.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高永旺 《学海》2012,(1):165-170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不离世间觉"的出世即入世的解脱论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禅宗变革的经典依据。同样,《维摩诘经》对注重人本、提倡入世的近现代人间佛教也产出了重要影响,是其重要的思想之源、经典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看,《维摩诘经》、禅宗、近现代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悟才 《中国宗教》2022,(9):54-55
<正>众所周知,佛教中国化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阐释,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规和制度。从概念上看,佛教中国化的核心要素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中国佛教的禅宗,无疑是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法门。而禅宗的传承与发展,又得益于六祖慧能的弘传。鉴于其在佛教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六祖慧能成为公认的中国佛教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17.
赵州吃茶记     
一、庭前柏子待何人?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左右定居于此,任方丈四十年,人称“赵州古佛”,寂后赠“真际大师”。赵州对前来求道者,不管是曾到还是新来,皆请人“吃茶去”。“赵州茶”,“云门饼”、“德州棒”、“临济喝”,自唐宋起就风靡丛林,几成为中国禅宗的象征。净慧法师1988年以《法音》  相似文献   

18.
南怀瑾是当代有"禅宗大师"之称的著名佛学家,他为回应现代科学的挑战,对佛教义理作出了创新性的阐发和弘扬.通过融通佛教禅学与现代科学,他探索了禅宗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借助对传统"神秘"文化的阐释,他沟通了佛教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渠道.但是其"禅者"的致思倾向以及佛法观念上的保守性,也影响了他融通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法苑谈丛     
(一)名山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谂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考”或“静虑”。由于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即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安静地沉思,在彻底的寂静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思想状态,禅宗即得名于此。又因禅宗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亦称为佛心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作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修身思想与人格培养、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思考、伦理道德观的铸就、喻理论证方法、行为自律的社会价值、处事和交往的行为准则、精进不止的求索精神、独特的教化方式、独具特质的语言观以及其穷究义理的思辨方法等,都对我们有着诸多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传承禅宗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