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际态度是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喜欢或不喜欢,包括外显群际态度和内隐群际态度,它是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正负连续体的评价。群际信念是人们对某一群体特性的刻板印象。以往研究认为,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是耦合关系,相互影响,相倚存在。但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也存在分离性证据,即存在矛盾性和非统一性。为何形成耦合或者分离,文化定型论、群际态度补偿机制(低地位群体的创造策略、高地位群体的慷慨策略),以及认知差别等都成为调节性平衡点。探讨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的分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对于干预和消弭群际边界与群际冲突,缓和群际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支持其独立路径予以针对性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3.
群际威胁是增强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导致群际冲突或暴力。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感知与经验、群体特征、社会政策和法规等。通过改变社会分类, 模糊群际边界, 并创造群际接触的机会, 能够增加群际认同感, 降低群际威胁感, 减少群际偏见, 促进积极的群际关系。今后的研究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完善群际威胁的理论模型, 并探索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为促进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法律依据、理论基础、客观根据和根本出发点来说,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同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是一致的。深入理解这种统一需要弄清宗教与宗教意识形态的关系、宗教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关系、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要经过自觉的努力。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必须自觉遵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无神论需要克服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误读。不能把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当成共产党员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不能把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当成积极发展宗教;理解宗教的群众性不能忘记对不信教群众宣传无神论的责任,理解宗教的长期性不能忘记宗教长期存在过程中的变动性。  相似文献   

5.
已有研究表明典型群体成员会表现出更强的群际偏差。然而,典型群体成员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是内群体偏好还是外群体贬损尚未明确。本研究以中国社会背景下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为例,对典型城市居民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进行探索。研究一采用相关研究设计考察典型性与群际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典型的城市居民会表现越强的内群体偏好,但外群体贬损不受典型性影响。研究二采用实验设计对城市居民典型性进行操纵,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典型性会导致内群体偏好,而非外群体贬损。研究结果一致地表明,典型城市居民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是内群体偏好而非外群体贬损。  相似文献   

6.
信仰与世俗化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传统宗教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关系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学科内部,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由于总是单向度的进行着,阻碍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析。本文在相关宗教与理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基督徒、伊朗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宗教开放性假设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采用意识形态模型(Ideological Surround Model,ISM)研究范式中的对话方式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鼓励跨文化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对话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希望在理论上能够对国内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正宗教对话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之间,还是在宗教学者的研究之中,宗教对话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尤其是当下政治、经济、技术均实现全球关联的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同在一个地球村之中,不同文明应该如何相处,到底是任由文明互相冲突,还是在宗教对话之中寻找共生的路径?这一命题考验着宗教领袖们的智慧,也考验着政治精英们的抉择。因此,宗教对话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宗教史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启发,而且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8.
风险研究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在风险评估方面。本文通过对宗教和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对宗教风险的评估指标量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将宗教风险的评估维度(指标量)细化为9个方面,即宗教法治程度、民族宗教关系、宗教信仰人数及比例、政教关系情况、宗教突发事件、宗教教派矛盾、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袭击事件、跨国宗教问题、宗教风俗禁忌。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这9个指标量进行了分值的初步量化,以期为今后的宗教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两种方法,对148名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宗教信仰,另一部分青少年则依然保持着宗教信仰;农村青少年基督徒宗教卷入程度较低,个体私人性的宗教卷入行为相对较多,群体公共性宗教卷入行为较少;农村青少年基督徒的宗教态度趋于理性化。因此,世俗化会带来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宗教都鼓励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探求到底是宗教的哪一方面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截取宗教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观念三个方面探索宗教与公益活动参与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07年居民精神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那些自我宣称相信宗教的人更可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尤其是道教和基督教。在宗教实践方面,参与宗教实践的人群和那些未参与的人相比加入公益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并不具备一致性。此外,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参与公益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宗教日渐繁荣,信教群众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涉及宗教的矛盾纠纷也日趋增多。近年来,赣鄂两省农村道教信众围绕地处两省边界的Y宫权属等问题,多次发生群体冲突,两省相关各级政府从对峙到联动再到多元合作,最终妥善调处纠纷,也使得该区域归于和谐稳定。演绎了一幅府际竞争—府际协商—府际治理的演变图景,昭示了我国府际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模式,也提供了一个处理跨区域跨部门治理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13.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对华人社会中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的捐献行为和志愿行动这两类公共参与形式.虽然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在公共参与方面存在着程度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控制信徒与宗教的组织性整合程度后变得不显著.有研究认为东方宗教的功利性格无助于提升民众公共参与,但我们的分析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组织程度高的中国传统教派与基督教在促进信徒公共参与方面水平相仿,但在自认为是佛教徒的被访者中,有明确宗派归属的佛教徒与无宗派归属的信众,在公共参与行为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造成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其教义来自东方还是西方,而在于宗教的组织化程度.只要能够促进教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教徒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必要的集体仪式和活动增加教徒对于宗教的认同,就可能提升信徒的公共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理解群际接触次级转移效应(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STE)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构建良好的群际关系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STE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群际接触能够导致群际移情能力的提高、降低群际焦虑、增加了社会身份复杂性程度和多元文化主义信念,而社会支配倾向、群体相似性和群体地位影响着STE的程度。未来的研究应从多个维度测量群际接触程度与群体态度,结合调查法与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当中进一步探索STE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系统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和发展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依法管理与引导——与新疆库尔勒市阿瓦提乡朝觐群众的座谈与思考□李建生●为了解信教群众对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看法,今年3月28日我在乌鲁木齐市专门与即将离乌去沙特参加朝觐活动的库尔勒市阿瓦提乡6名维吾尔族信教群...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有着宗教信仰和结成社团的传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司法力量确定宗教结社的内涵和边界,树立政府与宗教实践之间的隔离之墙,形成以司法力量引导宗教结社法律治理的特点和模式。美国宗教结社从权利观念到司法实践,体现着契约精神、政教分离传统,为宗教结社的法律治理提供了一种经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 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 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 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 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 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 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摘二篇     
《科学与无神论》2006,(3):61-61
一、如何理解“宗教信仰的自由”青海省人大副主任桑杰在《世界宗教研究》 2006年第一期发表文章《我国宗教立法论要》中提到“宗教立法”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宗教信仰自由、独立自主自办和政教分离。文章认为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绝对自由”, 因为信仰“是个人内在的思想追求,属于个人的私事,”国家不能干涉;二是“宗教活动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20.
元刻板印象威胁是指消极元刻板印象所导致的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会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进而损害其行为表现。基于群际焦虑模型,本研究拟考查元刻板印象、群际焦虑、自尊等因素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具体为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自尊的调节作用。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158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操控指导语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威胁组(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无威胁组(元刻板印象未激活组)。结果如下:(1)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群际关系水平显著低于无威胁组;(2)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威胁与群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在前半路径(元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间)和后半路径(群际焦虑与群际关系间)均起调节作用。结论:激活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会对群际关系产生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