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宗教信仰来从事或掩饰民族分裂主义和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行为,是对宗教信仰及其核心价值的背叛和亵渎,是妄以宗教之名来敌视宗教、反对其纯真信仰,也是对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的伤害和摧残,而这恰恰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本来面目。宗教极端思潮所反映的不是宗教信仰所追求的本真,不能代表宗教信仰的基本思想,而是对宗教信仰的巨大歪曲和根本背离。在反对暴恐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时,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打下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又要从根本上正本清源,进入宗教信仰体系内进行积极引导,让主张正义、和平的宗教教义占据主流,使那些极端思想在宗教内部也没有市场。反对宗教极端思潮的法宝和根本有效的举措,就是坚持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只有把宗教看作我们社会的正常存在、把宗教信众视为我们的基本群众,才可能真正深入信教群众,达到以"攻心"而得以"同心"之效。所以,对待宗教的正确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独立自办"。  相似文献   

2.
正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族群共同体原生性社会认同的表达与维系方面,土族的萨满信仰遗俗"孛"通过界定和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的仪式性行为,构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边界来确保宗教内部合法性传统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民间宗教践行的社会功能之一。此外,"孛"作为特定群体的民俗事项与族群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民间宗教信仰体系有效传承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当地企业家传统宗教信仰普遍。传统宗教信仰包括儒、释、道制度化宗教信仰和民间宗教信仰。企业家受家庭、企业、社区三重信仰环境的影响,比较肯定宗教的积极功能,有参与拜神并向宗教机构捐款行为。但该群体缺乏宗教内省行为,较少追求宗教的终极价值。企业家拜神具有"差序性",对祖先神和社区神的参拜多于其他神灵。该群体的信仰特点包括:信佛而不信教,此"佛"并非佛教的"佛",而是对传统宗教神明的统称;信佛而不常拜佛,有宗教归属但少实践;信佛而不依靠佛,保持信仰理性。  相似文献   

5.
受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影响,宗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地区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心理相互契合,呈现普遍的"嵌入"形态,世俗生活和宗教精神的合体使得中国人的"宗教性"难以被轻易识别。随着宗教管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的"宗教热"、农村基督教的较快增长、宗教的"公共性"和"个体化"等宗教信仰的新现状与新特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宗教与社会相互作用结果的自然"析出",也是宗教信仰自身的属性要求和功能延伸。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是"嵌入"特征的普遍勾勒和"析出"结果的多维"深描"。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1,(8)
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今天在京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座谈会,与会的宗教界著名人士在发言中盛赞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带来了繁荣与统一,盛赞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宗教委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初期就把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对待宗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宗教文化学观点看,观念形态的宗教信仰体系总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为基础架构,离开特定的文化方式,宗教信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此,宗教文化学尤为重视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方位、作用,以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排拒。这类研究对理解人类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来,受当前中国社会宗教信仰者日渐增多和宗教文化热逐步升温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部队出现了个别军人热衷宗教信仰、痴迷宗教思想、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界围绕"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观点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以后二十多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出现了可以被称为"宗教热"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信教人数大幅度增长,甚至有些中小学生也成了宗教信徒.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宪法有关宗教问题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一是第二十四条,国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引导宗教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但在另一方面,信教人数持续膨胀、宗教和有神论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加剧、有神论渗入党员队伍思想等问题不断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不信基督教的上帝,但信仰别的超自然神力,各种救世主在这里都可以有它的市场,而且不缺乏孳生邪教土壤。所以在中国传播无神论和全面认识宗教的影响,仍是这个国家沉重长远的任务。从公民有信仰自由的权利来看,宗教的发达繁荣,无可厚非;但从全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认为是科学教育与无神论宣传的失败。一个时期以来,科学的普及远不如宗教迷信的扩散有力,而且不时遇到以维护宗教政策为由,限制对宗教阴暗面的揭露与批评。其结果是反而会毁了宗教。特别是今日在金钱的腐蚀下,宗教信仰也在变质,成了利润机器,无神论者当然更不应该为之隐晦。作为科学家发言,并非代表政府,只能着眼于是非,更不可丢掉是非。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福建省闽侯县调查数据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省闽侯县农村居民自认为自己是宗教徒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3.4倍,他们还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道教,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是民间信仰的信徒。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闽侯县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闽侯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也不沉溺于宿命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觉较高。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而前的中国古史研究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研究已累积了不少成果.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古代宗教研究,正如该书作者所指出的,相关的重大内容以及与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关系"也已经相当清楚"(第3页).尽管如此,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何以得在中国生根?道教何以得从源远流长的民间信仰中卓然独立出来?以及如佛儒道之类洋洋大教何以最终不能彻底收编民间信仰?类似带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回答类似问题,如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所建议的,需要对中国固有的信仰土壤倍加留心①.不将信仰的基础运作纳入研究视线,我们关于类似问题的回答即总会是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5.
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规定,实质在使宗教问题成为个人的私事,去社会职能化、去政治化,实现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将一切权利交给国家和公民,让宗教回归信仰的本位。它将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摆脱宗教问题的羁缚,它将让宗教歧视、宗教冲突、宗教战争以及宗教暴恐成为不可能,它也是法制社会的基础,文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弩 《中国宗教》2021,(3):50-51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重申"尊重和保护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坚持政教分离。"这一表述是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句话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阐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期实践,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完善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明确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法律法规之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文件和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4,(1)
"国民宗教",是指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沿草中,于国人中长期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宗教信仰。儒家、儒教是否为宗教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因即在于,作为宗教信仰的"神灵"系统,于儒家、儒教义理而言,不一定居于核心位置。"儒家"产生之前、之后,"儒教"存在的形态并不相同。国人近年来向自身文明的复归,意味着儒教作为"国民宗教"的可能性基础仍然存在。而此一基础,也是儒家复兴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妹妹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可能是由于不赞成妹妹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从来不提妹妹的事,后来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满意妹妹加入那个宗教,但是又说不出她有什么其他不好。他觉得信仰新宗教的人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他们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原因是一般的日本人都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而新宗教的人大多只信一种宗教,于是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有点古怪或偏激。日本人对新宗教的态度,也反映在新宗教的称谓变化上,50、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新兴宗教”的提法。它所指的是一种所谓“类似宗教”,即看似宗教而又比宗教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2005,(1):9-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