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问题 ,涉及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和理论贡献的判断和评价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较为流行的称谓是“人类学笔记”。笔者认为 ,“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歪曲和误读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实质 ,我们应将之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称谓对晚年马克思的误读本文所谈的马克思晚年笔记 ,特指《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  相似文献   

2.
晚年马克思的创作情况如何,他所作的大量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劳伦斯·克拉德、诺曼·莱文、凯利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学者主要持“放弃中断论”,即所谓晚年马克思中断与放弃了《资本论》的研究和创作,回归并转向了经验人类学。凯利曾明确指出:马克思晚年已放弃  相似文献   

3.
I、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学与需要《1844年手稿》把一些阅读注释重新集中起来,这些阅读注释的重要目的是对需要和劳动这些经济学概念进行哲学解释。对于这一点,所有注释者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一方面在涉及这篇著作在整个马克思著作的地位时,另一方面在涉及青年马克思同哲学传统的关系时,这些注释者的意见就大相径庭了。事实上一些人同意L.阿尔杜塞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但我检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却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论者都以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一些书信(比如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祖国纪事》编辑的信)为研究对象,而把一部篇幅巨大、反映马克思晚年思想重要动向的《历史学笔记》排挤出研究视野。或许主要原因在于该书中译本问世较晚。  相似文献   

6.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叶志坚//东南学术,2005.3“马克思恩格斯与基督宗教”问题的当代性/侯惠勤//学海,2005.2究竟应当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关系?———兼评俞吾金先生的差异分析法/郝贵生,李俊赴//哲学动态,2005.5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任平//江海学刊,2005.3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起源、形成与特征———《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解读…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划分出"自在体系"和"自觉体系",对斯宾诺莎的著作都加以双重的阅读,研究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阅读,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早年的《神学政治论》摘录笔记。马克思通过对《神学政治论》章节次序的改变,不仅实现了对斯宾诺莎论证结构的整体改造,而且还将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激进化了。马克思双重阅读的方法并非阿尔都塞所言是一种有意义的误读,而是重现作者原意的阅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来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批判性阅读,并将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激进化。  相似文献   

9.
作者企图以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新发现”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真正地位和真正光彩”,说明贯串全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乃是“研究个人问题并为个人幸福而战斗”的“人道主义”。他说,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新的“发展”已经使“人道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形象愈来愈发出光彩而使作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黯然失色”。作者认为,不知道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考茨基到列宁都因为不知道这些著作而“只能学到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斯大林时期的“教条主义”则由于一种“传统的固定看法”,在发现了这些著作之后也加以排斥,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僵化了。作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实,特别是悬在人类头上的那把达莫克里斯的“原子剑”,使人的问题、个人幸福问题、人怎样摆脱异化而成为自由的人的问题空前地尖锐化了,因此各阶级、各流派的哲学家都讨论起这个主要问题来。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是最有启发性的。作者大大吹捧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旧内容的新发现”上的“功绩”,他说只有这些人才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正统派解释”的人们却长期不能“领会”这些思想。作者说,不能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两个对立的马克思;既不能认为只有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反过来看。他说马克思的前后著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虽然主题不同、用的术语不同,但是根本立场是统一的,那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或“战斗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一种“幸福论”。作者说,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的“异化”问题,他的目的是要克服种种异化。但是因为当时造成人的各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表现出来的经济异化,所以马克思进而研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便找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量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克服异化,而达到实现人道主义的目的。作者说,马克思后期的著作虽然愈来愈强调阶级斗争问题,然而个人问题仍占主要地位,而且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在工人运动摧毁了旧生活转而建设新生活的时候,关于个人的全部问题必然会“爆发”;“生和死、生活和幸福等微妙的哲学问题必定愈来愈明显地和顽强地开始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给个人问题“恢复名誉”,也就是给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实际恢复名誉”。本文在翻译时有所删节,但是保留了作者引述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言论,以便让读者看到这些思想家是怎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看到沙夫本人是怎样向这些思想家“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王莅 《现代哲学》2017,(3):21-2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50年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中。在《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若干书信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进一步贯彻并丰富发展了他们先前的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12.
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著名笔记《世说新语》是一部用“生活资料”记录中国人人格特质的首创著作,书中的篇目不少属于人格特质,并与王登峰教授研究所得出的中国人“大七”因素中的小因素有诸多吻合。《世说新语》是一部研究中国人人格特质的有价值的书,值得人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七十年代正式形成,此后不断扩大。这场运动基本上是以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理解为基础,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所作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1)哲学阶段,它稍早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为代表,肯定了人是一切社会形式的本质,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视作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稍晚则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摆脱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2月,我国哲学界同仁曾在福州市举行过第一次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学术研讨会。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这门学科?这一问题当时虽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但显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使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说法,把这当成不必加以  相似文献   

16.
1879至1880年,马克思写过一篇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笔记《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长期以来,这句话被误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并把这句话作为规定哲学价值概念的经典根据,或者变相地从这里引伸出一些哲学价值概念的定义,以致于影响到整个价值论的思考和宣传陷入误区。 其实,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批判阿·瓦格纳把使用价值当作价值的错误所作的  相似文献   

1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张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王东,林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刘日明//学术研究,2006.10马克思“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任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与西方现代哲学/黄玉顺//山东社会科学,2006.11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王金福//山东社会科学,2006.11《资本论》的当代意…  相似文献   

18.
一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列宁研究哲学时各种读书笔记的汇集,其中包括三十二篇读书笔记和五篇读书批注。写作年代从1895年开始到1916年为止,但其主要部分写于1914—1916年。就内容看,《哲学笔记》中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笔记外,列宁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哲学,哲学史、自然科学等著作。列宁最注意的是黑格  相似文献   

19.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克拉德是《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的编辑者,他明确以"人类学家"指称马克思的身份,并以此勾勒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间断"特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炮制"成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对立,并极力以结构主义肢解马克思的时期,克拉德以人类学研究统摄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以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转变描述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因此将关注马克思的视域拓展到晚年时期等洞见,可谓别出心裁。当前,重新检视克拉德关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建构工作,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晚年研究工作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评估"人类学马克思"所产生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