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意离散性是注意间歇性地采集外界信息的特性, 这种特性在行为中的表现被称为注意振荡。尽管有研究使用经典的线索靶子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发现行为数据中存在注意振荡, 证明了注意是离散的, 但其相应的神经机制, 即注意离散性与哪些脑区有关, 尚不明确。研究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线索靶子范式和双眼分视技术, 基于人眼视觉通路的解剖学特性, 比较了线索靶子出现在双眼(实验1)、同眼和异眼(实验2)条件下的注意振荡, 考察初级视觉皮层对注意振荡的影响。结果发现:1)双眼分视会对注意振荡发生的频段产生影响, 非双眼分视条件下, 注意振荡出现在低频(2 Hz和8 Hz)。而双眼分视条件下, 注意振荡则出现在更高的频段(12.5 Hz)。2)无论线索靶子出现在同眼还是异眼, 注意振荡的频段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V1区双眼视觉通路或者更高级的视觉区可能参与注意振荡, 为探明注意振荡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行为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每个被试对互补的联合方位的图形适应后均产生单眼特定和双眼特定的McCollough效应。双眼的起始强度大于单眼的起始强度。单眼和双眼的McCollough效应的消退速度基本相同。在自然视觉条件下McCollough效应消退快,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消退。说明导致McCollough效应恢复平衡的主要因素不是自发的过程,而与网膜刺激有关。倾斜知觉后效的消退在上述两种实验条件下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推测倾斜知觉后效的消退主要是神经疲劳的一个自发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向视觉运动追踪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向左、向右、向上与向下4个方向的平滑运动视觉追踪的眼动特点进行了探讨,并采用了频谱分析的方法对4个方向上视觉追踪的眼动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平追踪与垂直追踪之间的差异较为普遍,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眼动参数上;(2)左右追踪之间、上下追踪之间也分别都存在差异,它们主要表现在数据分布结构上;(3)眼睛跳动距离是视觉追踪的敏感指标。另外,不同方向的差异在不同眼动参数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这反映了视觉追踪眼动的复杂性,不同类型眼动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探讨了影响深度觉及距离判断的有关因素。实验分三部分:一、双眼正视(0°)和双眼斜视(45°)条件的深度觉辨别实验;二、双眼正视(0°)条件下不同距离相对判断实验;三、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双眼正视条件下(0°),深度觉辨别最准确,双眼斜视(45°)条件下,误差值明显增加,而单眼正视条件下,误差值最大。双眼斜视(45°)条件下的相对距离判断的误差值明显较之双眼正视(0°)条件下的为大。对2/4的相对距离判断的准确性均较之对1/4和3/4的距离为高。在双眼斜视条件下,眼肌调节发生变化,睫状肌紧张度增加,视觉易于疲劳可能是造成深度觉及距离判断准确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客体信息的视觉工作记忆问题引发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不少成果。本文对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范式,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容量及保持时间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存储单元和容量问题的"强客体"假设、"弱客体"假设和双重存储机制假设,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眼深度运动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是通过检测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本文在心理物理学实验基础上,揭示该机制的数学与生理学实现形式。视觉系统中存在对视平面内的相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构成深度运动的检测机制,产生单眼深度运动知觉与双眼深度运动知觉。在心理学上,视觉利用物体视角变化及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判断深度运动。文中还初步讨论了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与蜜蜂,家蝇等昆虫的深度运动知觉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不同线索强度(强/弱)的中文词对, 选取大学生被试126人, 考察了不同学习方式(重学/测试)在不同时间间隔(5分钟/2天)最终自由回忆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强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主效应显著, 测试条件的回忆成绩在5分钟以及2天后均高于重学条件;而在弱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与间隔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5分钟时重学条件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 而2天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却显著高于重学条件。结果表明词对的线索强度能够调节测试对不同时间间隔记忆保持的促进作用, 支持了精细提取假设。  相似文献   

8.
我們的前一个实驗研究曾經証明:輻合在30米左右的距离判断中仍起着一定作用,这就与前人认为輻合只在20米范围內起作用的結論有所不同。我們在前一个实驗中利用偏光鏡使两眼分别看两个相同的标准刺激物,通过双眼融合作用知觉成一个刺激物,然后变化两个标准刺激物间的水平距离便能改变輻合角度(如图1)。但是在計算  相似文献   

9.
唐浩  韩玉昌  于爱华 《心理科学》2011,34(5):1072-1078
摘 要 采用眼动方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视觉区域的OUP效应。结果显示:(1)当刺激材料分别平行呈现于左侧视觉区域和右侧视觉区域时,在右侧视觉区域产生了OUP效应,而在左侧视觉区域没有OUP效应,我们假设是由于左侧视觉区域首字母距离中央凹的不利位置影响了OUP效应的产生。(2)当垂直方向呈现刺激时,在两侧视觉区域均产生了明显的OUP效应,表明首字母距离中央凹处于有利位置时不会影响OUP效应的产生。实验结果支持了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在词汇识别时的策略为系列加工,对左半球平行加工右半球系列加工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2):1355-1369
运用动窗与眼动技术考察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符合强印象假设还是场景理论。行为实验结果发现, 关键句和时间词的阅读时间以及探测词的反应时符合强印象假设, 而关键事件的阅读时间和对问题的反应时符合场景理论。眼动实验结果发现, 在时间词区, 总阅读时间、总阅读次数符合场景理论; 对于关键事件, 总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点次数也符合场景理论; 在时间词区以及关键事件上反应早期阶段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上不同条件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总体趋势符合强印象假设。据此, 本研究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1.
以124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划分利手程度(实验一)与添加眼动刺激(实验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与强右利手被试相比,混合利手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得分更高;(2)与非眼动组被试相比,眼动组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表现更好;(3)大脑半球互动与问题情境在灵活性品质上存在交互作用,大脑半球互动对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大于封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聋人读者普遍存在阅读困难,通过眼动技术来探索聋人阅读中的基本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聋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其独特的眼动模式。在回顾以往聋人阅读眼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眼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聋人阅读研究的一个新趋势;(2)从跨文化研究视角探究中外聋人阅读加工的异同;(3)考察聋人视觉注意的特点与语言加工之间的关系;(4)通过眼动技术考察聋人读者的手语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手动作流畅性和情感材料呈现空间在不同利手者左右空间情感偏好中的关系,本研究将情绪Stroop范式和眼动测量相结合,通过反应速度和眼动数据将动作流畅性和空间情感注意偏向相分离,并考察其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右利手个体的反应速度存在优势手效应,不同利手者在使用左手时表现出对优势手同侧空间的内隐情感偏好,表明右利手个体的反应速度存在优势手流畅性的主导作用,手动作流畅性和内隐空间情感偏好的作用可以分离。  相似文献   

14.
邵志芳  王小佳 《心理科学》2006,29(4):898-900,893
轮廓是图形识别的重要线索,在平行加工形成轮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特征搜索会与轮廓有关。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轮廓对于搜索顺序的作用。实验一的目的在于确认轮廓因素在视觉搜索中的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视觉搜索中存在“可能目标”的心理表征。实验二结果显示,图形的重叠虽然可以产生新的特征,但是未必提高搜索速度。由此引入关于轮廓与视觉搜索顺序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在轮廓形成的基础上搜索区别性特征的顺序为轮廓外区→轮廓本身→轮廓内区的假设。实验三进一步检验这个假设。  相似文献   

15.
等量的视觉任务呈现在双侧视野比仅仅呈现在单侧视野能够获得更好的任务表现, 这被称为双侧视野优势(bilateral field advantage BFA)。BFA产生于两个紧密连接的机制:枕叶视皮层内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及背侧额顶叶网络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前者主要发生在V1–V4等与视网膜存在拓扑映射关系的视皮层区, 后者则主要涉及两侧的顶内沟、右侧楔前叶及额眼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三维立体视觉材料探讨BFA, 考察它与其它视野效应间交互的脑机制, 同时也可尝试解决背侧额顶叶网络的各脑区在系统的功能连接方面尚存的争议。  相似文献   

16.
宋方兴  王珏  鲍敏 《心理科学进展》2023,(10):1873-1882
在个体视觉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会受到视觉经验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被称为视觉可塑性。视觉可塑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关键期内达到峰值。虽然成年期视皮层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趋于稳定,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视皮层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眼优势的可塑性。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短时程操控成年人的各种视觉输入信息,乃至调节两眼间注意资源的分配,都可以引起成年人眼优势发生偏移。然而,两者调节眼优势的神经机制可能并不相同。视觉输入对成年人眼优势的调节可能主要反映了视觉皮层的稳态可塑性机制;而注意对眼优势的影响则是一种高级加工对初级视觉皮层的反馈调节,目前可以用拮抗神经元的适应机制来作解释。未来研究可以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此外也应重点关注注意与视觉输入之间会如何交互影响成年人眼优势。  相似文献   

17.
时-空整合影响图形识别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眼动追踪的方法对在不同方向(上、下、左与右)及距离(2.0°‘和4.0°视角)上先后出现的特征组合不同的图形识别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对由不同颜色和形状构成的图形的识别受到图形特征组合的影响,视觉系统对颜色和形状的加工存在明显差异,与颜色加工相比,视觉系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形状识别。此外,虽然图形识别的速度和准确性受运动方向与距离的影响较小,但在不同运动方向和距离上,视觉系统是通过改变眼动的时间和空间特性来完成识别任务的,视觉系统在识别过程中的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整合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的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的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间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刘凌 《心理科学》2008,31(1):16-19
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对大连市15名婴儿在15个月时用摄像追踪观察至23个月,每周观察一次.目的在于探讨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时间和个体差异,以及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的发生顺序.结果表明:(1)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在15~23个月间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婴儿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17.25个月;(3)视觉自我认知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发生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4)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相继发生,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随后是客体定向能力、照片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20.
张豹  黄赛  祁禄 《心理学报》2013,45(2):139-148
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目前实验结果尚不一致。有研究者认为能否观察到注意引导效应取决于视觉搜索类型。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 结合眼动追踪技术, 对不同视觉搜索类型下的注意引导效应进行验证。实验1结果发现, 不管视觉搜索任务的靶子是否变化, 在早期的眼动指标上都发现了显著的注意引导效应, 但注意引导效应在靶子固定的视觉搜索任务下表现得更强。实验2在平衡两种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工作记忆负载后发现, 两种视觉搜索任务下都出现了显著的注意引导效应, 但没有发现实验1中所出现的任务间差异。实验结果否定了视觉搜索类型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决定性影响, 同时也提示工作记忆负载可能在注意引导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