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肖岑  桑标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7,30(5):1068-1072
采用实验法考查了自利/自谦归因对大学生的归因评价与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消极反馈情境中,同时大学生对朋友的归因评价要好于对陌生人的评价;(2)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这一现象在消极反馈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3)大学生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34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9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各变量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关系的内外归因倾向都和网络交往动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只有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动机在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交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人一生的幸福、快乐、发展、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美国学者卡耐基说得好: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良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问卷。参考过往文献中提出的结构,通过结构性访谈,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评估问卷,并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包含“语言技巧”,“沟通技巧”“共情能力”,“冲突处理技巧”,“主动交往程度”,“对人际关系的认识”6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0.8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各项拟合指数较为理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该问卷结构明晰,信效度都达到了测  相似文献   

6.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王军 《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1 问题提出 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工科院校里,由于理工科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因而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爽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1):93-94,92
本文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进行剖析,并对此相应的提出几种规律。本文作者希望大学生能走出误区,重拾自我。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其人际交往中的形象和效果,是人际交往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交往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也可以通过其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交往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交往者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我们才会在公众中赢得威望,才能获得交往的成功。1.真诚平等。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外国谚语说:“只要都掏出心来,便能心心相印。”诚,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在交往中要敞开心扉,坦诚相见,表里如一。无论年龄、职业、…  相似文献   

9.
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心理科学》2007,30(6):1500-1502,1432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研究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人际交往状况以及两者的相关。发现人际交往能力的整体状况对自我和谐状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文理科差异会导致其自我和谐状况出现差异,且不良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引发自我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1.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12.
从个体心理健康的独特视野看,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应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创造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13.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它的内涵、核心理念与技术等方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具有开发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重要功能,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有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诉诸报端,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大比例是人际关系失调引起。这就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情商培养,而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却缺少培养情商的教育理念。忽视情商培养,是我们的社会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缺失。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智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个讲究人际交往的年代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网络依赖程度与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对393名有互联网使用经历的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网络依赖与人际交往现状,人际信任呈现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对网络依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艳林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97-101,117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惑。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并从生理、思想观念、心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爱情作为永恒的话题,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不管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需要拥有这种情感,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诸如对爱情的认识不够清晰,不文明恋爱,对待恋爱失败的能力较弱等.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成为题中之义。本文从弗洛姆的爱情哲学出发,试图能够为当前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年龄段,在对待自身问期和人际交往时,往往呈现出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