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无神论思想史中保存了当官戒巫理论的中国古代官德一种反巫传统。宋人吕本中《官箴》正式提倡:“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以清心省事为本。”当官者为政,坚决不信巫、不尚巫、不师巫,坚决不与巫接触。明人吕坤《治道》明确提出:“禁邪  相似文献   

2.
《列仙传》中作为神仙的黄帝,其原型是"巫君"。论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以下几方面探究黄帝的原型:早期社会"巫君合一"现象,巫"能事无形"的特性,巫掌控天气的职能以及焚巫暴巫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正第四,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和对《道德经》的曲解随着"法轮功"组织被取缔,"特异功能"热潮也随之降温。但是伪科学、新有神论这样风靡一时的社会思潮,要想一下子消退,是不可能的。一些原本的"气功大师",继续借助"传统文化"这块招牌传播巫文化。"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经》,就是这种巫文化传播的新动向。它比以"特异功能"为核心的"人体科学"的"人文"背景来头更唬人。在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  相似文献   

4.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5.
《清诗铎》呈现了禁屠、打旱骨、暴巫、焚巫、鞭石以及求龙降雨法术,特别是以舞龙为中心的多种法术的杂揉,成为各地的主要祈雨术。诗人对祈雨法术的仪式及效果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桃源县在战国时期一直是楚国的属地,是楚文化的继承者。楚文化在《楚辞》里一直是浪漫瑰丽的代表,充满着诡谲奇幻。而这种诡谲奇幻与楚地一直兴盛的巫文化离不开。楚地的巫文化自原始社会传承而来,充满着神秘。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艺术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影响,桃源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呈现形式则深受楚国巫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匠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还大量运用着巫傩文化中的元素,使桃源地区保持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5,(4)
《颜氏家训》是关于"治家教子之学"的优秀著作,其主旨是"忠孝",其思想内容是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潮的;在一些细节方面(如避讳)则存在疏失。《颜氏家训集解》校勘精准,解说大都正确;但对颜之推的一些批评是有争议的,其"《礼经》早已失传"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是巫用以占筮的,道家出于史官,亦即出于巫。老子以“无”为基本范畴,得益于对神无方易无体精神的把握。易之“不易”即规律,亦即道。老子继承发展了《易》的变易观念以及阴阳对立统一、依存和转化的思想,继承发展了《易》的观物取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并同样具有思维的模糊性。老子摒弃了筮法中的神秘主义,但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生观念,形成了以“道之生”为特色的道论体系。老子继承了《易》以无为求得无不为的主体追求  相似文献   

10.
畸人、巧匠和特异功能者是庄子笔下经常出现的特殊人物形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都是巫的化身。本文借用人类学的理论观念,通过考察先秦巫文化的历史流变,并深入解析《庄子》的相关文本,认为其中的畸人和巧匠应与当时的民间巫者群体有密切关联,而庄子描写的飞行、不为灾害所伤、变形等特异现象在古老的巫文化中亦渊源有自。这些都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