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唯我论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前期哲学的“本质特征”。的确,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不仅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而且,只有正确地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才可以认识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本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变中的巨大作用和它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批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揭示其产生的语言学根源。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给苍蝇指出一条路,飞出捕蝇瓶。”(《哲学研究》,第309节,以下凡引此书第一部分仅注PIS而唯我论就是这样一只苍蝇。维特根斯坦指出的这条飞出捕蝇瓶的路是,唯我论者不是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而是不满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他们的工作不过是在进行着“语法运动”。一、实在论没有能够克服唯我论为了批判唯我论的错误,穆尔为常识进行辩护,运用常识的观点来为外部事物的存在进行论证。在这个问题上最突出的是,穆尔在美国皇家科…  相似文献   

3.
文学锋  何杨 《现代哲学》2011,(2):124-128
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庄子》中的著名辩论濠梁之辩所包含的命题、论证和推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惠施在论辩中隐含使用或承认了某种唯我论命题,该命题将导出形如"φ且我不知道φ"这样的摩尔句,从而产生摩尔悖论。庄子通过反驳和"诡辩"的方式不自觉地触及了其悖论性所在。进一步,利用摩尔悖论表明:在合理的预设下,认识论的唯我论即使是真的,也是不可知的。本体论的唯我论比认识论的唯我论在逻辑上更加坚固。  相似文献   

4.
在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唯我论(Solipsism)观点时,人们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与理解该书的5.62条命题有关。J.O.鄂姆森在其《哲学分析》(牛津1956年135页)中摘引这条命题时所用的译文是:“事实上,唯我论的意图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能被说出,只能显示自身,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一点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显示了:语言(仅仅我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毫无疑问,括号中的这个从句乃为误译。德文的原文是:“……die Grenzen der Sprache(der Sprache,dieallein ich verstehe)die Grezen meiner Welt bedeuten”。这里的症结所在是 allein 一词。在我找到的所有字典的有关例句中,这个词都是用来修饰它前面的那个字。在《哲学论》使用 allein 一词的其他有  相似文献   

5.
实践:摆脱“自我中心困境”的唯一出路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系)美国现代新实在论哲学家R·B·培里提出的所谓“自我中心困境”,表达的不过是一个“唯我论”难题,即“主体的观念能否包含来自外界的客观规定?”它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美诺悖论”,即“研究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1)
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是脱离现实人生,或否定它或与它毫无关系而来阐扬佛法,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是说不通而且不可能的;必须要讲明佛法乃是发达人生的学理,乃可通行。以前我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话,而一般人或又误会成佛只不  相似文献   

7.
1999年10月28日,马利亚从埃及开罗打一个长途电话到昆明家,并哭着说:“妈妈,明天就正式比赛了,我很想家也很着急。”因为这是马利亚11年来第一次离开妈妈出远门。她妈妈立即就发电报:“马利亚,无论在哪里,碰到什么都要祷告,因神无所不在,主耶稣与你同在,爸妈恳切为你祷告。”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也为她代  相似文献   

8.
珍惜拥有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将杯子伸向耶稣,求主随意倾注,无论半杯还是一杯,从主便是祝福。”“从主便是祝福”,当一个基督徒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信仰面对生活。他就会以豁然的胸怀,不再在意自己杯子的大小、杯子的贵贱、杯子的多少、而只以喜悦的心情珍惜拥有,因为他已懂得“从主便是祝福”。  相似文献   

9.
<正>“我觉得我太丑了,脸又大、腿又粗,还黑。”“有天晚上我看着自己的肚子,这么大,我一下就哭了”“别人看到我的脸都会跟我说你该去看看脸上的痘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男女、无论高矮胖瘦,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对自己的相貌、身材十分不满。骆伯巍等研究者在2005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在3121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0.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你在我心里     
严青 《天风》2006,(18)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有一弟兄因为下岗,呆在家里发愁。一位牧师到他家探访,见弟兄正怀抱孩子,一点笑容也没有。牧师就问他:“弟兄啊,你会不会让你的  相似文献   

12.
隐显之道——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国外哲学家对老庄的兴趣愈来愈浓 ,尤其是我们发现自 2 0世纪后期以来 ,法国哲学家作为“一群整体” ,竟然不自觉地靠近一种“隐学” ,我把它看成来自异域的对老庄的新注。这种比照 ,绝非故意追求奇异。无论对道家还是对法国哲学家的“群体文本” ,我的读解都不去强加于它们任何东西 ,读书的过程只是解出文本中隐而不露的东西。这里关键要有一种自己的解读方法 ,因为读者都有自己的眼光 ,文中躲藏的含义不会自己出来。所谓不强加于作者及其文本 ,指读书时心境要空 ,没有任何偏见和前提。在这方面 ,我甚至不同意“文如其人” ,文不一…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我因为学习成绩好,常常在同学面前炫耀、吹嘘。 一次,母亲问我:“白天为什么看不见星星呢?” “因为白天没有星星呗。”我说。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15.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5,(5):1-1
彼此相爱的命令“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称你们为朋友,因为凡由我父听来的一切,我都显示给你们了。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如此,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必赐给你们。这就是我命令你们的:你们应该彼此相爱。”(若十五:12-17)  相似文献   

16.
本文最初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认识》第二卷里,后来派普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文又被收集在艾耶尔编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年伦敦版)一书里,中译文就是根据派普的英译文转译的。本文的标题已经指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取消哲学,取消哲学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怎样“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达到“取消形而上学”的目的呢?这就是用所谓“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语词和句子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卡尔纳普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应用标准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条件”;“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对它的证实方法”。他认为,凡不能证实的词和陈述都是无意义,都是假概念和假陈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他宣称:“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哲学上的任何概念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概念”和“假陈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的争论也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作者说,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这个决定性的步骤”,“从此就达到了根本取消形而上学的地步”,哲学从而消失了,“所剩下来的既不是陈述, 也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否定的作用就是“取消形而上学”;其肯定的作用就是为“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给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服务”。作者明确地宣称:逻辑分析所作的“判决”,不仅打击了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同样打击了一切规范哲学和价值哲学以及“作为规范学科的任何伦理学或美学”,“因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客观有效性是不能从经验上获得证实或从经验的陈述上推断出来的。”至于他说这一“判决”同样地打击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等等,那就真是完全胡扯了,因为这一学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在“科学的哲学”和“取消形而上学”的幌子下,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它乃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变种。经典作家对休谟主义、马赫主义的批判,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的主导思路偏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在进行了原真还原后,随即转向身体,将唯我论的身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在具体分析中,胡塞尔在面对身体时滑向了自然态度,并试图将身体/躯体作为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但是,胡塞尔的空间构造理论正是以唯我论的身体为核心的,而躯体作为一种空间物,其构造必然无法脱离唯我论属性,不可能为交互主体性研究进路提供支持。带来希望的是,由于胡塞尔工作哲学的研究风格,在胡塞尔本人的思考中,能找到一些与胡塞尔主导思路相异的、指向另一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珍惜拥有     
鱼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相似文献   

19.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