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伍德重申他先前论文的观点--"对马克思来说,经济交易或社会制度中的正义与否依赖于其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关系",认为胡萨米将"正义不仅受生产方式所决定且受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归于马克思是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是从一种资本主义之后的正义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对马克思文本的误读.在他看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分析的总体批判,其批判是基于自由、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而不是基于权利或正义的道德的善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古近代政治哲学中,追求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正义理念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然而在现当代政治哲学中,随着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不少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似乎确信,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中,或者说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正义理念。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对正义的诉求,包含着对普遍正义的理解。这个理解体现在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这一命题中。依据这个命题,可以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正义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可以正确地思考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就是以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为依据,在理论上达到了正义理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修复性正义是在反思与批判报应性正义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旨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社区与社会之间正常利益关系并实现正义和谐的刑事理念或价值取向,修复性正义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正义基础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5.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获取之正义乃是人类的千古困惑.获取正义之原则必须而且只能从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中导出,该理念是: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族,没有特权,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公共职位向所有公民开放,人人有权选择并努力实现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在此理念之下,自由与平等之关系是:公民之间的平等是基于自由权利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下的获取正义包括:每个公民都有从自然资源中获取收益的社会权利;合法的市场交易所得;其他合法途径,如遗产继承、馈赠等.任何一个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人均不赞成公共财政充当劫富济贫的"佐罗"角色,但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从自然资源的收益中获得生存资料乃是政府之责任、公民之权利,税收资源的主要功能是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本民族的集体安全、满足公共事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们往往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是按照康德—罗尔斯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正义理论的。而黑格尔法哲学所关注的是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承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正义理论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在建构正义制度的时候,也要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9.
剖析现代性劳动结构是马克思洞悉现代性正义边界的切入点。通过对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既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批判,也实现了对现代性正义观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组建的隐秘逻辑。剩余价值的不正义不是劳资关系层面"量"的不正义,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质"的不正义。马克思强调的"正义与生产方式一致"表明,正义是依存于相应物质基础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现实的正义不仅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马克思在为资产阶级正义划定边界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正义新形态的生成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宪政作为现代社会普遍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是表达人本、和谐和正义的道德理念的制度载体,用庞德的话来说,它承载了"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理想"。如果说,政治科学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侧重于描述和研究实有的宪政制度及其运行规律,那么,政治哲学的使命正是通过对宪政的人本、和谐和正义的价值理念的揭示,赋予人们一种反思和批判现有制度的理性精神,探求实现宪政价值的制度性安排,为国家治理提供良好的施政理念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易道辩正     
倪南 《学海》2005,(4):93-100
易道是易学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道”。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在汉代,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两汉的象数理论试图将易道(天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礻几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魏晋以后,诸如“时”、“中”一类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知默会、参悟修证意义的命题,逐渐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道之真谛,若以易理言之,就是“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2.
13.
"情"与"智"概念的相关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情”与“智”的研究成果,指出,“情”与“智”是相互依赖,相互整合的关系。“智”对“情”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合理控制利用“情”也有利于“智”的发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用整体论的思想进行考察,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才能实现布鲁姆所提倡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examines two related concepts utilized by two different schools of family therapy. Any family seen to be "enmeshed" is also seen as "fused,"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focus, on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individuals" (structural) or the "individual in the system" (fusio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se two schools.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8.
19.
"Us" and "Them":     
Abstract: In the Aristotelian tradition, politics is a matter of public deliberation over questions of justice and injustice.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 11, 2001, has been uniformly hostile to this notion, and it has instead promoted a jingoistic politics of self‐assertion by an America largely identified with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its government. This is doubly disturbing, as the executive branch has sought to free itself from international law, multinational commitments, and domestic judicial regulation, even as it has sought to validate itself by demonizing its enemies. This essay draws out the disturbing echoes here of Carl Schmitt's work of the 1920s, in particular of Schmitt's conception of the sovereign as the ungrounded ground of the law and the political as the site of mortal conflict between friend and enemy. The essay argues that Schmitt's position in the twenties, for all of its evident problems, is superior to that of Bush, Wolfowitz, and Ashcroft in at least two senses: Schmitt condemns the idea of waging war for profit and recognizes that such wars will often be disguised as moral crusades waged against the “inhuman”; and he acknowledges that claiming to fight a war for humanity denies one's enemies their humanity, leaving them open to torture and even ex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