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经》的英译本这一目的语出发,对《易经》的英译事业做全面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消长对不同时期的《易经》英译规范与倾向有影响;二、《易经》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社会功能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蒲乐道《易经》英译本是自理雅各和卫礼贤-贝恩斯以来《易经》英译本的代表作之一。蒲译本在《易经》英译史上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符用学层面,对原文的不当改动、断辞译文混乱等;符义学层面,英译与原文诠释框架不一、用后起概念解释先前词语、不合原文化事实、译文内部义理框架缺乏连贯等;符形学层面,对原文形式特征再现不够、译文平面化、冲淡化等。另外,该译本未能吸收《易经》研究的新成果,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责任性误译。学界应加强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易经》英译本的翻译批评,将描述性和规定性模式结合起来,以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但国内对《周易》的译介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选取理雅各、贝恩斯、罗志野、傅惠生翻译的《周易》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周易》复译的内在动因进行多维度探讨。本文发现:第一,四位翻译家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周易》进行了复译。第二,观照解构主义理论,《周易》英译作为语际翻译亦是一种延异、印迹、播撒、增补的过程,而这正是《周易》复译行为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源头所在。第三,由于《周易》语篇拥有一个庞大的认知隐喻结构,人们对卦爻辞的理解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不同翻译家在卦爻辞的翻译中存在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6.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7.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易》象之象征功能来形象解释“力比多”的象征和受阻问题;二是吸收阴阳消息对待理论来有效阐释心理现象;三是吸收《易经》占筮的实操方法来增强撬动西方人思维的“阿基米德点”。其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内化《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旁通理论、天人合一理论、占筮理论、宇宙生成论和心性本体论来支持和扩充其已有的原型理论、共时性原则和自性化原则。其融通《易经》的未尽之处在于不明《易经》背后的圣人之意以致其理论缺失德化教育功用,知识吸收不彻底故难以实现本体自修与超越。了解荣格思想别开生面的建构,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融通。  相似文献   

8.
关于索隐法(Figurism)的研究相当丰富,但就研究对象而言,学界基本只关注耶稣会传教士群体,本土天主教徒方面则付之阙如,尚待进一步发掘。清乾隆年间山西临晋人吕立本撰有《易经本旨》,为本土天主教徒《易经》的索隐法诠释的重要案例。对《易经本旨》进行分析能为索隐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中国本土的视角,起到深化该主题的作用。同时,透过该个案,也将有助于理解清廷禁教后普通教徒的精神世界,考察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的两类人在经典诠释理路上的异同,对天主教史、《易经》研究等领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6,(4):98-101
作为代表性的先秦著作之一,《管子》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能全面、系统、终其一生来研究、翻译《管子》的,恐怕只有美国汉学家李克一人。李克教授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专注于《管子》的研究、翻译,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梳理,可以按其不同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旨在对李克教授表示敬意,同时唤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管子》的英译及海外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0.
《易经》领导思想初探李纯任《易经》作为记录周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在领导科学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深入地整理和研究《易经》的领导思想,无论是对领导科学的研究,还是对《易经》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易经》所蕴...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国内对儒经尤其是《论语》的英译讨论甚多,可是说到《孟子》尚无人问津。自理雅各以来,在西方出版的《孟子》英译本已近10部,其中戴维.亨顿的译本以通俗、流畅、简洁而独标一格。在国内学界致力于大规模地向外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今天,亨顿的儒经翻译策略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管子·幼官》两种英译的对比分析为入手点,从词语溢出量、理解和表达三方面比较了李克和翟江月译本,通过比较数据分析了译文暴露出的问题,指出两位译者的翻译观不同,进而讨论了李克的翻译观和李克的翻译方法,认为李克的《管子》译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权变管理理论与《易经》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组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权变管理理论对组织的决策、计划、领导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结合《易经》哲学的一些观点从变化观、系统观、过程观等方面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5.
正吴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8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394页。本书是运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也是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对《易经》的全新感悟。作者首次提出"译易学"命题,旨在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国翻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本书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属理论研究。作者探讨了译易学理论问题,将"易"与"译"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与论说。如从"太极""两仪""四象"几个方面探讨了"易"与"译"的相通之处,认为翻译的"太极"就是由"原语"与"目标语"这"两仪"所  相似文献   

16.
《序卦》研究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唐宋以来对通行本《序卦》的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似乎从当时《易经》成书及揲蓍变卦等方面考虑《序卦》之卦序安排,则可能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注解、说明和发挥。此外,《易传》还把《易经》以经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经典。因此,《易传》在注经过程中就要反映出使《易经》成为经典的依据,即理论评价标准。虽然《易传》没有明确地提出具体的理论评价标准,但可以通过分析《易传》使《易经》成为经典的过程加以概括。笔者认为,《易传》所反映的理论评价标准大致有以下三条:1.圣人所言;2.仿效自然;3.功利效用。而这三条理论评价标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仪明 《心理学报》2004,36(5):630-632
通过对《易经》中“心”、“思”范畴的探讨,了解其中心理思想的概貌。并通过对《观》卦爻辞的分析,较为深入地认识《易经》在认知过程、思维层次的探索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先秦诸子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从而证明《易经》为中国辩证逻辑思维之源。  相似文献   

19.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鹤丹 《周易研究》2007,4(2):80-88
有学者依据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认为《易经》属于原始思维。但事实上,《易经》无论从创作时代还是思维内容上都与原始思维有着本质上不同,《易经》包含着原始思维所不具备的理性思维。之所以误解《易经》为原始思维,主要是投有真正理解《易经》的“立象以尽意”的思维表达方式。《易经》以其意象表达了辩证、整体的宇宙观,并以此指导现实的人世生活,开创了中国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