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晶 《中国宗教》2018,(11):70-71
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2.
张琴 《中国宗教》2023,(10):64-65
<正>汉传佛教中“祖庭”概念的产生,受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影响,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祖庭”一般用于指称宗派发源地,以及在宗派发展中有嗣法地位与影响的寺院或道场。“祖庭文化”是指以祖庭、祖师为核心衍生出的思想、典籍、制度、建筑、文艺等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特征。江西佛教祖庭文化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互鉴的成果,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张涛 《中国宗教》2022,(4):54-55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佛教园林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教寺院除了殿堂建筑(宗教空间)之外,通常都有园林部分,包括寺院的庭院绿化、独立的园林以及寺院周围的园林环境。佛教园林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又彰显佛教文化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文化。中国佛教园林受禅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普正 《法音》2001,(8):45-49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  相似文献   

6.
刘军 《中国宗教》2021,(2):46-47
雍和宫是清朝的皇家寺院,由于地处京畿的先天优势和皇家寺院的特殊身份,其建筑上悬挂使用的匾额,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形制规格高等鲜明特征,是佛学理念、文学理念、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等的完美结合。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雍和宫的匾额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是佛教中国化在寺院建筑方面的体现与成果,是清代佛教中国化进程和样貌的一个缩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星桥 《法音》2005,(11):21-28,29
笔者在2000年和2005年的秋天两次参加在韩国召开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并参访了韩国佛教的一些宗派和名山胜地,感到非常亲切,这是因为,中韩文化和佛教同质同源,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其次,韩国的环境保护得好,看不到荒山,到处郁郁葱葱,尤其是金秋,树木呈现红、黄、紫、褐、绿等色,可谓万紫千红;名山古刹更是精美典雅,古色古香,与周边环境十分的协调,其建筑、雕塑、汉字匾额,让人感到时空倒流,仿佛回到中国古代寺院之中。参访日本的佛教名山古刹也有类似的感受。三是韩国为我国的友好邻邦,韩国民众和佛教徒对我们热情友好;韩国佛教的发展确…  相似文献   

9.
苏宗 《法音》2005,(3):43-46
从首届佛教书画展到首个佛教音乐团,从首届佛教寺院素食比赛到首届寺院住持论坛,从佛教史料的收集整理到佛学院学僧演讲比赛……众多的首届,展示出江苏佛教文化建设的活力。佛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世界性宗教,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产生、发展、存续,与社会有着多种形式的结合,形成了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新世纪初开始,江苏省佛教协会确定了加强佛教文化建设的目标,从佛教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积极探索,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正在逐渐加快其步伐,不断开展一…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2,(6):39-40
佛教寺院在广大佛教徒和老百姓的心目中一直是修行解脱的道场、积德行善的圣地,其清净庄严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维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存在大量“文物寺院”、“旅游寺院”和“园林寺院”,这些寺院没有僧人住持,不由佛教团体管理,但毕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广大信众美好的信仰追求,理应得到妥善运用和保护。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这类寺院的管理部门,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佛教知识和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或是出于借佛敛财的目的,却在包庇纵容种种亵渎佛教的行为:如在寺庙内开设荤食餐厅或肉食摊点,现场宰杀鲜活,严重背离佛门戒杀护生的宗旨;开设歌舞厅、赌场、靶场,设签筒,摆卦摊,兜售冥币等民间迷信用品,将清净庄严的道场搞得乌烟瘴气,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甚至违反宗教政策,在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内私设功德箱、化缘簿,聘用职工或社会闲散人员假冒僧尼,公然欺骗游客和信众。这类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势必严重玷污佛门清誉,增加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助长各种迷信活动和邪教势力的泛滥,甚至损害中国政府和中国宗教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1.
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五代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温静 《法音》2009,(1):51-54
中国的辽金时期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遗构保留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为辽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对于辽代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汉地文化,借以统治汉人的工具。因此,辽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辽统治  相似文献   

13.
据说中国福建省是高僧辈出的地方。今年三月,我和在福建省出生的、现于日本大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慧光法师一起,对福建寺院、尤其是僧伽教育机构,即——以推动整个中国佛教的佛学院为中心做了参访。现就我所了解的福建佛教概况,以及中国佛教的某些现状,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大批佛教寺院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建设,随之古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统艺术的衰退与失传,严格地说,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开始引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如同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开始崇尚西化。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因而造就了佛教的出世性和超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佛教也必须解决俗谛、俗人、俗法的事,寺院经济问题出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佛教宗派的形成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出现了“灭佛”事件。“灭佛”使寺院经济遭到破坏,佛教举步唯艰,需要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禅林经济应运而生,它为佛教在中国遍地开花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蕾蕾 《法音》2015,(2):44-46
<正>一、研究之开创寺院经济,可谓是佛教存续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问题被提出和关注,则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陶希圣先生为首的一批社会经济史学者在整理古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寺院及其寺院经济已经成为能与国家力量相抗衡的势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发现让陶希圣及其弟子进行了相关探索,1934年至1937年  相似文献   

18.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19.
袁牧 《佛教文化》2013,(1):75-78
“伽蓝七堂”(或称“七堂伽蓝”),近年来被广泛使用却又含义模糊,带来了大量的误读。就笔者所见,众多寺院的介绍中都称伽蓝七堂为其建筑制度,不少寺院建设时以此为参照。一些专业机构也受影响,专门介绍称:“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汉化佛教与佛寺》中称“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伽蓝’,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8)
<正>汉传佛教寺院教育也称"丛林教育","丛林"的含义一方面指寺院制定清规戒律,使修行生活井然有序,一方面指寺院常居环境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人境。汉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在建筑、服饰、法器等方面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教育思想上则与儒、道相互融摄。到今日,可以说寺院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寺院得以恢复重建,但大多以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