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教论衡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调适、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戏剧关联者为即时即兴论辩的场景性三教论衡。此种三教论衡兴起于魏晋,至盛唐以后演变为皇帝诞节三教论衡。诞节论衡在服饰、脚本、伎艺、演出等方面,戏剧扮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唐懿宗朝催生了三教论衡参军戏。诞节三教论衡与三教论衡戏,在内容、程式、风格、趣味等方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为皇帝诞节之贺寿庆生推波助澜。宋代以后,皇帝诞节不再举行三教论衡,但作为一种文化惯性,诞节论衡和三教论衡戏的一些构成要素和趣味追求在宋金戏剧中得以继承。宋金时期的优戏、三教戏、三教论衡戏、贺寿戏,以及其嘲谑取笑的趣味追求、结构明晰的关目设计等,都与诞节三教论衡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三教论衡对戏剧的影响,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考察,为泛戏剧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三教鼎立格局是随着佛教传入并逐渐壮大、道教由方士之说假托老子而成为一大教派以及齐家治国的儒教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御用教派之后形成,三教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三教论衡又是考察三教关系关键所在,三教论衡考其来源,来自印度的佛教与外道的议论是重要影响因子.三教论衡从南北朝开始,主要在宫廷进行,是体现三大宗派在统治者眼中崇贬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三教论衡最为兴盛的时代是在隋唐时期,此时三教论衡是朝廷宣示文化统制的形式,兼有庆贺、娱乐作用.唐中期之后这种论衡形式已经相当程序化,这也预示了三教论衡之“争”逐渐变小,到晚唐五代之时,三教合流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许其端 《心理学报》1980,13(4):13-20
《论衡》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该书在揭露和抨击宗教迷信等各种偏见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作了比较广泛的论述。主要有人是由自然界的气产生的;人的精神是随着形体的产生而产生、死亡而死亡,不灭的精神是不存在的;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要通过感官,在感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思维;人有本能的欲望,它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情感是和欲望相联系的;熟练技巧是后天不断练习的结果;智能有幼成早就,它主要是靠后天勤奋的学习。这些见解都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4.
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诗》中。《会三教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5.
《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少同志已作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我最近在作《论衡集释》和新编《王充年谱》的过程中,除了在字句和在史实方面作了训诂考证之外,对于《论衡》一书的构成,王充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特点以及它对后来所发生的影响等问题,亦有所探索,现在先提出几点,以就教于读者。一、王充的身世和《论衡》的构成王充所生活的时代(公元二七——九五年),是所谓“光武中兴”的东汉王朝初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致有这些特点: 第一,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被刘秀始而利用继而分化屠杀,平息下去了;第二,西汉末年商人地主和贵族大地主之间非常尖锐的矛盾,也因为受了农民起义的教训和新  相似文献   

7.
《论衡》是东汉时的王充留给我们的唯一的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人的自然实体的产生、肉体与心理的关系的探讨,到有无“生而知之的圣人”,人的认识过程、求知目的、感知和思维的关系、人的智力才能、人性及社会心理学的种种问题,都有所论述。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既继承了前人的宝贵遗产,又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卓越的贡献,也具有深刻的教训。因此,认真探讨和总结王充的心理学思  相似文献   

8.
《易传》和《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两部思想丰富、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这两部著作分属于儒、道两家,现代也有论者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还有人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本文对此有不同看法。下面试从《易传》和《老子》二书哲学的根本体系、基本思想方法和认识论观点,以及在一些具体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点等方面,来论述二者基本思想体系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10.
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 ,主旨是论道教丹道 ,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 ,炼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 ,表明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征 ,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对于《上农》四篇的思想渊源问题,农史学界充满争议。其实《上农》四篇的思想渊源并不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3.
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冶 《宗教学研究》2001,(4):100-105
本文详细考证了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的生平,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主要著作《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从而认为,陈致虚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内丹思想,对元代江南内丹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其建立在金丹大道基础上的三教合一观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桑雨 《中国哲学史》2021,(2):109-116
熊十力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体系才最终在三十年代初得以确立.然而,由于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性,后者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前者的修改版,而二者在体用观点上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本文...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氏春秋》从整体上讲是一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著作 ;吕不韦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 ,总的看来也是功大于过。《吕氏春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先秦诸子 ,下启汉代学术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17.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分别于1915年和1920年创作的两部伟大的作品.如劳伦斯本人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篇.因此,两部小说不可避免地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而言,两部小说在人物、环境对圣经文本结构的运用以及两性关系探索等方面存在互文关系.从互文性角度对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可以为小说的理解和诠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庄子》文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3,4(4):61-64,73
《庄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性的作品,它的文学性独树一帜,与先秦其他诸子著作绝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庄子》是殷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宁馨儿,其文学性的主要特点都来自殷楚文化。只有把握住《庄子》文学的这一源头,才能对《庄子》文学性做出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与评价。同时,由于《庄子》是殷楚文化的主要代表著作,所以研究殷楚文化不能不对《庄子》予以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论语说》是苏轼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惜已失传。今人卿三祥、马德富、舒大刚诸先生为之辑佚补苴,搜罗甚富,力求还原此书原貌,足以嘉惠学林。然其中辑自《四书朱子本义汇参》数条之可靠性存疑,有待商榷。本文一一加以辨析,并据此发现《历代名贤确论》一书可以为《论语说》辑佚提供新材料数则,均辑出并列于文后,以资补遗。  相似文献   

20.
《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